如何让学困生走出困境

时间:2022-09-01 06:53:00

学生学困的主要原因有:①由于低年级时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及时补救,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肯请教别人。②自学能力差或根本不会自学。③课堂上缺少认真听讲和学习积极性。④对待练习作业的态度很不认真,甚至不做作业,抄袭了事。⑤缺乏自信心及自卑的作用。针对学困的具体原因采取:(1)关爱每一位学生,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2)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3)结合教材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5)学法指导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从最后一名抓起,不忽视每一个学困生的闪光点,也不放过每一个学困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要从坚定信心抓起――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学困生 关爱 培养习惯 学法指导

我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发现数学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其主要原因如下:①由于低年级时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及时补救,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肯请教别人。②自学能力差或根本不会自学。③课堂上缺少认真听讲和学习积极性。④对待练习作业的态度很不认真,甚至不做抄袭了事。⑤缺乏自信心及自卑的作用……针对以上具体情况,我制定一套让学困生快速走出困境的良策,并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逐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困生”内心深处一般很没自信,相当一部分学困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家长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连他们自己也讨厌自己。在这种阴影下,厌学情绪会吞噬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于是“学困生”更难走出“学困”的泥泞。要想使其提高学习能力,必须先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下恢复自信,自觉自愿地进行追赶任务。这就要找准“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如:好学生一遍做对了题目要表扬,学困生经过订正才做对的,也要表扬、鼓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有意地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为了激励“学困生”,在他们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进步快,让“学困生”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拼搏就会成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我们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不少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中国有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是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的,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首先,通过督促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我根据班级的特殊情况,改进了作业布置的方法――分层作业:把学生作业分成了“责任田”和“自留地”两种。“责任田”,指按老师布置的要求当堂完成的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数学基础类作业,作业总量一般在四十分钟之内;所谓“自留地”,则是老师或学生自己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布置的加强类题,一般作为家庭作业,而每个学生的家庭作业都是不同的。在“责任田”时间规定了“两不准”:学生不准讲话,不准窜位或讨论。在这四十分钟内,全班学生必须做到“独立思考”、“宁静”、“高效”。这样,我通过让学生“在校种好责任田”的方式,杜绝了学困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和抄作业的恶习,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还通过“在家种好自留地”的方式,为学困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空间,让他“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独立思考、完成作业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困生走出困境、成长、成才所必需的能力,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加强教育提供可能。

其次,通过督导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刚开始时,我针对新课的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预习要求,如:设置预习问题,让学生预习后回答,完成预习内容后的做一做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已基本适应数学预习,再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试着提出疑问,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渐渐地学生每天养成预习第二天上课内容,在上课的前五分钟我不讲课,让学生之间进行关于预习内容的讨论。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入手的角度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会不同,有些问题是老师还没想到的,学生也由此扩大了知识面。预习形成学生的自觉意识之后,它就变成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这就达到了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最后,让阅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其实不然,数学学习同样不能离开阅读,在数学阅读中才能让学生亲近数学,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发现学困生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述,对数学题目的理解也常常是错误或偏离的,深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数学阅读能力。因此,我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注重阅读教学,以培养学困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引导学困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在数学教材的阅读中:①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指导学困生要反复咀嚼,准确理解,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②重要句段分别采用初读、精读两个步骤,通过理解记忆就更加深刻,解题时出错率也就大大降低了。③“读一读”、“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困生从欣赏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两个角度去读。在应用题的阅读中:①我会让学困生把应用题的题目读三遍后才分析题意,找准数量关系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②在读题时我要求学困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督促其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③对于表格、图画式的应用题,先教给学困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地方法,再引导学困生用语言将其叙述出来。努力把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学法指导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学困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这就导致其学习效率差。我在上课时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随时关注学困生是否专心听讲,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到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当讲到重要内容时,提醒学生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在作业时,要求学生先看书复习当天的知识(阅读例题、梳理知识)后再做作业;这样,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针对学困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的实际情况,我在例题讲解和分析上注重了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完成计算题时,反复强调检查、验算,要求学困生会做的题一定要全对;分类改错,对于看错和计算错的学困生分别对待,杜绝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总结出的应用题“三字审题”法,融入到每道题的讲解分析中:读――要求学生把题反复默读几遍,必须认真、仔细、全面地、逐字逐句、逐符号地读,边读边思考,找出关键字、词语,弄清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不能添字掉字。画――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笔将条件用“――”,问题用“~~~”,关键词语用“”画出来。明确题中哪些是“已知条件”,有几个;哪些是“问题”,有几个,还应注意挖掘出“隐含条件”是哪些……再画出线段图,把较复杂的条件用缩句摘录下来。想――要求学生在弄清题意后进行联想,有三条思路:其一,是从条件出发去想;其二,是从问题出发去想;其三,是直接抓题中的关键词语去想,再列出数量关系式,最后列式计算。

总之,对待学困生要有“三心”:爱心、信心、耐心,从高度的责任感出发,不遗弃、不挑剔学生,从最后一名抓起,不忽视每一个学困生的闪光点,也不放过每一个学困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从坚定信心抓起――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学困生”的进步不可能“火箭式”地一步登天,这就需要我们长期性有耐心地与他们同行,携手共进,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

[2]李文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九州出版社.

上一篇:关于有效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讨 下一篇:思维训练――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