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01 04:41:54

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1

摘 要 探究式教学法是新课改中倡导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势,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在株洲市二中实习上课情况,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对探究式教学在中学体育课的作用及如何合理地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为他人更好的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学 探究式教学法

一、前言

2001年及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培养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案或途径,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操作、调查研究、合作交流、观察、收集与处理信息,经过表达与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是一种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与促进下,运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探索,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各种能力的教学模式。而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首先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主动积极地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基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问题的产生起于疑问,疑问是创新和获得知识的起点。教师课前就应该熟悉教材积极备课并写好教案。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如:在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击球点?教师的问题无疑会让学生开动脑筋,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进而找到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开展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勇于探究解决问题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该安排时间,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能力积极思考和讨论,通过独立的或小组式的探索,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这时学生可能尝试各种各样的动作去击球,以使球击的又高又远。同时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学生。这样教师就让学生在独立地进行探究尝试的同时,强化了问题意识并提出各种动作的可操作性。在这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长,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我的探究来解决问题。

(三)展示成果,集体交流学习

在学生尝试探究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学生观摩并交流,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可评出最漂亮的击高远球的姿势,然后教师做标准的示范动作,再让同学对比,再讨论。让同学建立正确动作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接下来教学的进行。

(四)总结、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不断巩固与提高

最后,在前面探究、实践体验、观摩、在讨论等基础上,教师要系统讲解正手击高远球的动作要领,在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注意采用灵活、有趣、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让体验正手击高远球的正确用力的方式,体验把球击的又高又远,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练习之后可以进行展示,小组pk的方式,让同学建立正确动作概念。教师总结,表扬好的,批评不足之处。

四、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是成功的,它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锻炼能力,并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并为其打下坚实的体育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可以使其成为终身体育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顺应了社会的潮流,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2006.7.

[2] 金勇.体育课"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实践探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6.

[3] 万茹.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法[J].体育学刊.2008.8.

[4] 安杰.体育教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5.26(3).

[5] 季浏.《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2004.1.

上一篇: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浅析 下一篇: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