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健康管理埋单

时间:2022-09-01 03:59:13

谁为健康管理埋单

整合健康管理、保险、医疗这三个不同产业的资源,搭建一个健康管理提供商与健康管理受益方(企业)共同的利基平台,或许是中国的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生命只成一场往事

世界杯期间,我国有近十人因熬夜看球赛猝死,死者多在30岁以下,年轻、男性。伴着意大利胜利的凯歌,这10个人的猝死连背景乐都算不上,在胜利的狂欢下,痛苦流泪的只能是自已的生身父母。

健康在面临成功或放纵欢乐的选择面前被恣意抛弃,生命最终在青春岁月里成为一场往事,不可挽回地凋谢……

健康问题如瘟疫一般从个体向组织蔓延,猝死事件的频发不再是个人事件或家庭事件的小范围伤痛,其无法遏制的伤害不亚于蝗虫带给庄稼的灾害,必定也给组织、社会带来一场灾害。

健康风险评估,没有开始就遭遇冷落

猝死问题如何解决?猝死现象是否具有先兆?其风险可控指数到底有多高?如何实现风险控制?如果猝死问题属于可控型风险,为什么仍然出现频发现象?

在健康风险评估方面有五年市场经验的博益美华总经理周平先生很果断地说,健康风险当然具有可控制性。任何一种引发猝死的因素都不是突然形成的,在猝死发生之前,都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或生理及病理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是复杂且微小的,但通过对健康的跟踪及监控,都能通过生物医学上的特定标记物有所体现,因此,在疾病发生前掌握其生物医学标记物的模式,并连续观察发展过程中生物医学标记物的变化情况,就可能早期发现个人患某种慢性病的危险性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进行控制和降低,从而规避猝死风险。也就是说,控制风险因素,进行健康数据采集是关键。

健康数据如此重要,那如何实现数据的采集呢?体检是数据采集的第一步。在这,体检作为健康风险控制的第一步受到重视。健康风险控制的受益方和执行方对健康体检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否一致呢?不尽然!健康风险控制的执行方也就是类似博益美华类的专业机构,把健康体检只是作为一种收集数据的起始端,而对于受益方比如说企业、个人,对健康体检的认识远比后期的健康分析及健康风险跟踪要重要的多,而且也更实际的多!

比如,类似于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年年都组织员工进行体检,然而,猝死行为照发生不误;再比如,“非典”以来,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对员工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EAP也出现了,除了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外,还为员工进行健康讲座类服务,然而,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人群仍然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此,健康体检为企业带来的仅是一次员工福利这样简单的行为了。

带着问题,笔者和一些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对健康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其中有90%的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认为,健康管理等同于为员工提供体检,尤其是近几年,组织员工参加体检的企业也逐渐增多,体检的重要性被企业所认同。

然而,在选择体检的时候,大多数的企业还是把价格放在了首位,至于体检效果及如何纳入到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如何执行?企业通常忽略不记。

体检对于企业来说,属于员工福利的范畴。因此,低价的员工体检在大部分情况下属于流于形式,而根本未起到健康数据采集的作用。体检报告也被参加体检的大部分人扔在一旁,无人问津。

健康风险评估,没有开始就遭遇冷落。

健康管理雾里看花

事实上,健康管理机构与体检机构的确是鱼龙混杂,所有的体检机构恨不得都是健康管理机构,由于健康管理尚属新兴的边缘学科,国内市场处于“照猫画虎”期,没有形成传统学科般的系统科学,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字,乱。

在大家都想乱中取胜的背景下,“健康管理”四个字更多的时候是被当作时髦为一些机构用来装饰门面。对于企业来说,那更只能是“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了。

健康管理从源头上来说,它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个人或人群进行健康数据的跟踪,及采取相应的评估措施及管理措施,降低跟踪对象的患病风险,实现对个人或人群实现健康风险控制。在跟踪过程中,健康数据的变化及引起健康数据变化的各种因素都能得以监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对于服务于同一个企业的人群来说,作息时间、工作方式、饮食习惯、工作环境等均相同,因此,一个企业具有特有的企业文化,同时也一定有着固有的企业健康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同企业人群的健康风险趋于相同,或者说致疾因子趋于相同,如果能做到对企业的这种风险因素的控制,并得以合理的改善的话,相信企业收获的不仅是员工的健康,更多的可能是企业组织的稳定、健康以及发展。

然而,健康管理机构与企业缺乏沟通平台,健康管理机构一厢情愿地设计企业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企业对健康管理服务缺乏了解,不存在共同利基,基于此,双方对话基本处于鸡同鸭讲状态。

健康管理服务,谁来买单?

一方面,企业普遍存在“物理损伤”隐患,企业各层健康状况及健康风险直击企业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健康管理机构具备先进的健康管理理念及一流的医疗资源,产品设计超前,具有前瞻性,缺乏对企业的深度了解,产品设计从专业角度出发,而非企业实际出发。因此,当企业“物理损伤”属隐患范畴,企业投资进行健康管理,效果不具备立竿见影的特性,同时,不投资进行企业健康管理的危害也不具备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企业的健康管理需求只能属于典型的重要非紧急型需求,无法形成购买力。

企业作为健康管理需求方及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尴尬避无可避。究其根本,无非是费用问题。目前国内现状是健康管理服务被一些国内上市企业作为为员工提供的一项福利,健康管理服务费用由企业方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健康管理被当作福利存在的时候,它的健康风险评估意义已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了。

在国外,企业健康管理的概念相对成熟,让我们看看全球著名的大公司Morgan Stanley是怎么做的。首先,Morgan Stanley的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保险费用由Morgan Stanley支付,当员工出现疾病问题而就医发生医疗费用时,员工的医疗费用由其医疗保险机构进行支付;同时,该家医疗保险机构和美国著名的健康管理机构Mayo Clinic签订合作关系(合作费用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Mayo Clinic为企业员工进行健康跟踪及健康管理服务。

Mayo Clinic为Morgan Stanley员工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由第三方保险机构付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依法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机构为了降低赔付率及赔付风险,请Mayo Clinic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对Morgan Stanley通过健康管理的方式对健康风险实行控制。

在国外,健康管理是作为健康险公司控制赔付风险、降低赔付率的一种工具,健康管理与保险、医疗形成一个闭环体系,通常是以保险为整个体系的起始端,链接医疗及健康管理,医疗作为健康险机构的服务提供商,而健康管理机构同样为健康险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其主要通过对人群或个人进行健康跟踪及健康风险追踪、分析及评估,进而健康险公司依据这类评估进行产品投入市场前的险种设计及实现销售后的风险控制,从而降低健康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另外,健康管理机构还可根据风险因素提供各类医疗及保健服务,实现健康管理机构本身的盈利。

而目前在我们国家,健康管理、保险、医疗为三个不同的产业范畴,健康管理作为医疗服务机构,业务模式为通过健康数据采集,进而进行评估,为客户进行分类(健康、亚健康、疾病),并根据不同的情况为客户提供不同的健康跟踪服务。然而这只是健康管理机构的投资商们心目中的理想模式,消费者并没有买账。因此,目之所及的健康管理机构多是以体检为主体业务的体检机构,如慈济、百众、美兆,在健康数据采集后,这些以体检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机构为客户提供的健康跟踪、健康评估服务没有引起预想中的市场热潮,服务实现有难度。

与此同时,在看病难、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情况下,健康管理机构与医院合作,开发了特需医疗(绿色通道服务)及专家门诊服务,简单说,就是代客挂号。然而,由于各大医院和健康管理机构的合作没有形成产业化,医疗资源集中的三甲医院一方面对健康管理机构来说是巨大的医疗服务承载端,是其重要的公关对象,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医疗资源过分集中的特殊性,健康管理机构在与各三甲医院合作中为其输送病人,并不能给三甲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合作的平等性无法形成。因此,健康管理机构虽然能为客户提供代客挂号的绿色通道等便捷医疗服务,但真正实现就医以及就医后的健康管理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就医过程中的一些疾病资料的完整性很难实现。

由此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在中国遭遇冷落也就不足为奇,在健康管理、医疗、保险三角架的体系中,三方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搭平台试水:

健康管理行业600亿商机

孤军奋战的中国式健康管理在一腔激情后饱尝市场的艰辛,中国式健康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因先天不足而畸形,在市场运作中得以实现的除了体检、特需医疗(绿色通道)、高价的专家门诊,剩下的就是靠CALL-CENTER及Internet支持的健康跟踪和离客户太遥远的健康评估了。在这些服务中,主要价值服务以疾病管理为主,而对于健康或不愿承认自己不怎么健康的中国人来说,是不会轻易自己把疾病服务买回家的,更不会为一些看不见的跟踪服务来买单。因此可以说,中国式的健康管理从服务设计中来说,每项服务都有一堆的优点,然而这些服务也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所有的服务都没有引爆购买力的爆破点,这个点就是购买服务后能够享受到即时可得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体检反而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最起码不致于一上马就跌入无尽的深渊。

有这么一句话:当你推广一个产品,尤其是无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谁会为这产品买单、买单决策周期、为什么买单?而不单是单品的优越性。简单地说,就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资金流向。

当健康管理、保险、医疗形成铁三角的时候,保险的存在为健康管理服务及医疗服务解决了支付的问题,健康管理的付费是由保险机构来支付,健康管理反过来为保险机构控制赔付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是多方受益的局面。

当这个思路理清的时候,剩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保险费用由谁来买单的问题了。其实无非是两种情况,团体和个人。在这两种形式中,无疑又是团体购买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效益都是最大化的;

近年来频发的企业老总、白领精英猝死事件,尤其是近期“华为25岁员工猝死事件”,让健康问题在各个层面均受到空前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全世界有35%的人处于亚健康水平,其中中年男性占75%以上;另外,国内的一些机构对国人健康水平也有调查,如中关村人力资源协会在2004年对中关村园区的白领作出的健康水平调查表明,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水平;过度疲劳、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严重困扰知识人才的健康。在此背景下,有投资眼光的商人把健康作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甚至有人预言,中国的健康市场蕴含600亿的商机。然而,健康管理到底是什么,健康管理能为人们带来什么,为什么企业会需要健康管理?健康管理行业600亿商机的大门仍然如新过门媳妇头上的红盖头,没掀起来!

健康管理的红盖头需要”一杆称“来挑,也就是说,健康管理提供商与健康管理受益方(企业)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利基平台。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在这个平台上,企业的真实需求和具体情况能够得到充分的沟通,平台能为健康管理机构提供一个了解企业需求的渠道和方法,把双方沟通的周期缩短到最短,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定期进行企业健康管理服务,设定服务频率及服务方式。并且,平台还能为企业方和健康管理机构方共同提供服务项目执行的监理,协调管理目标的实现。

这个平台,不仅为健康管理机构提供一个目标市场的培育平台及市场的引爆平台,同时也为企业在应对21世纪管理挑战中如何提升知识员工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力提供了思路及“健康”的基本保障。

上一篇:不要轻言改革和创新 下一篇:您的企业经营机制健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