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元素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01 02:41:42

浅谈传统元素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摘 要: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华民族独具的,它的精髓和意义是随着几千年的历史长期累积而来的,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国艺术家们灵感的无尽源泉。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传统元素的充分利用,是适应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必然趋势,传统元素已成为体现中国艺术必不可缺的部分,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传统元素与当代艺术创作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得以继续延续和向前发展,只有吸收和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的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传统元素;艺术创作;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34-01

一、何谓传统元素

简单来说,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经过历史的沉淀能够传承下来或即将消失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传统元素”。中国传统元素是指中国独有的,能反映中国,认知中国的东西。从广义上来说,传统元素指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习俗习惯等等一些抽象的元素;从狭义上来说,传统元素包括那些具象的元素。本文仅对狭义上的传统元素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传统元素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结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对国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代表着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积累,也是中国艺术家们灵感的无尽源泉。代表了我们国家的独特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等因素,反映了我们国家存在的独特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独具的,它的精髓和意义是随着几千年的历史长期累积而来的,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二、传统元素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运用的意义

在当代欧美艺术的牵引之下,当代中国艺术曾经逐步丧失了自身的语境,而今又在一种自我意识的引导之下,正在逐渐回到自身的语境当中。艺术家有必要树立“中国性”的人生态度,使本土文化的创作元素成为艺术家“自觉”的选择,以“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作为一种手段,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现当代艺术创作和评价体系。在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以及现当代艺术潮流的转变等众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促成了我们对自身艺术生存现实环境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在现当代艺术中有机地运用我们的传统艺术符号,从而保护我们的艺术传统,让它们活力充沛,源远流长。

三、传统元素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方法

(一)传统人文情怀的表达

展望的雕塑作品《假山石》系列作品就是采用现代的不锈钢材料取代传统的山石本身,通过直接在石头上分块敲拓,拷贝出石头的天然机理,然后焊接成一体,抛光成镜面效果,使不锈钢板沿着自然石材的起伏呈现光彩,在不同的时间及环境呈现不同的颜色,并以自然的形状反射周围的事物。用展望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中国人习惯于把真假山石称作假山石的基础上他用制造假“假山石”的否定之否定的办法,达到制造真“假山石”的目的,从而挽救这一审美传统,也为适应在后工业社会中,重新寻找工业与传统的结合点的需求。

(二)民间传统图案的转化

钱步辉创作的雕塑作品《影子系列》就是将民间的皮影戏与现代雕塑融合在一起。钱步辉通过对民间艺术形式的长期关注,发现了皮影戏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来。《影子系列》在皮影戏独特的造型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运用固化的材料和新的雕塑形式语言,将中国古代雕塑中注重整体体量而不拘泥于人体结构的雕塑处理方式完整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面部通过运用传统妇女形象中的柳叶眉,丹凤眼,直鼻梁,小嘴巴的雕刻,使作品富有古典和质朴之感,与皮影戏中的形象充分结合。通过将平面的皮影戏立体化的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使人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趣味性。

(三)近现代中国服装象征的强化

隋建国的典型代表作之一《中山装》已成为深入人心的传统元素作品。中山装作为近百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隋建国通过解构,转移和再利用的方法,将中山装这一中国男装标志性的服装的作为传统元素的媒介,运用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隋建国的作品《中山装》系列,最大的有三米,在面对这件巨大的作品时类似铜钟似的造型给观者一种巨大的庄严感和沧桑感。而这些作品成组的放在一起的时候,兵马俑似的陈列效果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联想。

四、结语

当代艺术最伟大之处就是他同时承认了所谓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这两者是一个永远不可调和得矛盾,同时正因为有这种矛盾在其中,才使我们的作品变得更加有特色。民族性要具有普遍性,或者具有穿透力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腾守尧.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上一篇:张庆与后现代课程观 下一篇: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小品的配置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