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工程偏位原因分析之我见

时间:2022-09-01 12:24:45

桩基工程偏位原因分析之我见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技术的日益成熟,桩基础已成为高层建筑的首选。静压力以无噪音,施工速度快,工艺简单,质量可靠,逐步成主力桩型。在静压力桩机施工过程中,随着桩的压入,桩身将等体积的土向周边挤入,使得土的应力对桩及周边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产生影响。笔者在对某工程桩机施工的实施中,出现的偏移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和大家一起商榷。

关键词: 静压力桩环境影响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概况

某小高层住宅小区22#楼,42#楼 为9层加阁楼,旁边有一地下室桩基础,采用PHC-A400-90预应力管桩,ZYJ-680T静压力桩机施工。桩尖持力层为⑩粘土层上。现场平面布置图如下:

地下室桩顶标高黄海标高为-0.8m,22#、42#桩顶标高为黄海标高2.000m,

2地质情况

本工程在河塘回填土上,地质条件复杂,各层土质分布,见下表:

分层 土质 土质特性 厚度

1 填土层 底标高 1.86m ~ -3.03m

2 粉土夹粉质粘土 稍密 0.47m ~ -1.58m

3 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 流塑 0.61m ~ -18.3m

4 粉质粘土 软-可塑 -0.50m ~ -2.51m

5 粉土 稍密-中密 -1.54m ~ -2.74m

6 粉质粘土夹粉土 软塑 -3.62m ~ -8.84m

7 粉质粘土 可塑 -7.21m ~ -22.77m

8 粉质粘土夹粉土 软塑 -21.68m ~ -24.39m

9 粉质粘土 可-硬塑 -23.32m ~ -24.51m

10 粘土 硬塑 -25.84m ~ -28.64m

3 在施工中出现两大问题

3.122#房土方开挖后发现靠近地下室一侧的一排桩偏移

本工程桩基施工过程中,桩基为一施工单位,22#、42 #为一施工单位,地下室为一施工单位。甲方对场地进行统一平整。桩基单位将地下室,42#先后施工,22#因甲方资金问题停了一段时间,为确保房号工程进度,能准时交付,地下室先进行土方开挖施工。后经过协商,22#桩基开始施工,此时地下室土方已开挖完成。地下室放坡后边坡距22#房最外一侧桩仅有3m宽。22#房土方开挖后,发现最外一排桩向地下室一侧偏移,最大值25cm,并有一根断桩出现。经设计,勘察,建设协商,加大地梁,并对断桩部位进行补桩。

3.2地下室垫层出现隆起。

在对22#房补桩时,地下室底板垫层已施工好。桩机补桩过程中,正对地下室20m区域的内底板隆起。而在42#的土方开挖中,地下室底板没有出现隆起现象。

4笔者观点

4.1对22#房桩位的偏移,笔者认为主要是土的应力作用不均造成的。本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土对桩体的应力不均匀,加上地下室的开挖,造成22#房桩体一侧覆土对桩体的应力作用偏向地下室一侧,所以造成22#靠近地下室一侧桩向地下室一侧偏移。

在对22#房进行补桩的过程中桩机在20m范围内,对地下室的地基产生隆起,表明桩机对土地应力作用是相当的大的。在打桩过程中,桩体还没有稳定,桩机在行进过程中会对桩体产生的作用力;而地下室开挖后桩体一侧覆土减少,使得土的应力作用偏向地下室。在共同作用下就容易造成桩体偏移,如果局部应力过大,会造成桩体断裂。而42#房在地下室土方开挖时已经施工完成,在土方开挖后桩位没出现偏移和断桩。

5预防措施

在打桩时,桩身及桩机本身会引起桩区及附近地区的土体隆起和水平位移,由于邻桩相互挤压会导致桩位的偏移,而影响工程质量。为此,在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桩基施工中,尽量同时施工,不能同时施工的应采取措施。采用的主要的措施有:

5.1 开挖防振沟

防振沟的作用是减少地基浅层土的侧向位移和隆起,对桩基的破坏。一般沟宽1.2m,深1.5m,沟内回填中粗砂防止沟壁坍塌。

5.2设置防挤孔

设置防挤孔是为了释放静压力桩在施工时产生的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一般防挤孔设置同防振沟一同设置。孔径0.3m,孔深10m间距1.5m。

5.3控制打桩速度。

每天压入的桩数越多,对土的扰动就越严重。从减少挤土的角度出发,每天压桩数越少越好。根据经验,软土地基一般3-5根/天,连续压桩

5.4 采用合理的打桩顺序

打桩顺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打桩的速度和质量。当桩的中心距小于4倍的桩径时,打桩的顺序尤为重要。根据群桩的密集程度一般采用:由一侧向单一方向进行:由中间向两边:由中间向四周。对于桩基标高有深浅的群桩施工时应先长后短。

6 结束语

因地质条件复杂,造成桩基施工中桩位偏移等质量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在桩基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条件,地质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上是笔者根据施工现场的监测及处理提出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同行在遇到同样情形的施工中有所借签。

上一篇:30 m箱梁预制外观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下一篇:变电站设计阶段造价管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