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01 07:59:02

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数学教学;图形与几何;信息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104―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数学课程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下载有用的教学资源,修改后制作了PPT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然后从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这个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观察后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角的概念。这样动态显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了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以教师的口头表达交流为主,辅助挂图、板书等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死气沉沉,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静为动,使学生从枯燥的数学符号和语言描述中解脱出来。

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有困难,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库中的课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割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平移到另一边,恰好补成一个长方形,正好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一割一补,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难点

图形与几何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这些内容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即使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有的学生还是不能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在传授新知识时,适时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动态感方面的不足,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把三个完全相同的圆平均分成红蓝各一半,将其等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然后将它们分别拼成长方形,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所拼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快发现所拼成的三个长方形上下对边越来越平直,左右对边越来越竖直。再让学生想象如果把圆等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之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使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拼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利用信息技术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可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但在现实的常规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及时满足教学内容的呈现。而信息技术资源储存着大量的教学信息,不仅能为教学提供多元翔实的资料,而且同时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内容,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生动、形象地模拟与呈现现实的生活情境,沟通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爱上数学、应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二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编辑:谢颖丽

上一篇:盘点2015:甘肃教育重大新闻 下一篇:是什么戳中教育失衡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