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09-01 06:50:57

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研究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呼吸科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住院治疗的96例老年呼吸衰竭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及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个体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2年再入院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再住院率,给予优质高效的个体化护理对于改善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呼吸功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多种呼吸疾病及治疗的终末阶段,该病病情重、病程长,自身免疫力低下,因患者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营养,同时,规范的临床护理干预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等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目前在进行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采取积极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对我科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采取辅助个体化护理干预治疗的效果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呼吸内科2008年5月-2010年3月住院治疗患者96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41例;年龄70~85岁,入院前两年内至少有呼吸衰竭发作史,基础疾病:支气管哮喘35例、肺炎20例、肺栓塞13例,阻塞肺心病11例,支气管扩张9例;肺癌8例。诊断:有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或诱因,有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的临床表现;在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Pa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或原发性心排出量降低时,呼吸衰竭即可诊断。病例排除标准:语言交流障碍、严重听觉障碍及神经骨关节疾病致活动障碍者,预计生存时间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护士与患者交谈,进行呼吸衰竭宣传,出院时交代注意事项:恰当的饮食和营养平衡,保持情绪舒畅,适当的活动,戒烟、戒酒、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合理氧疗、药物督导使用。治疗组护士在出院后根据患者本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建立健康档案,开放式电话咨询和定期随访,针对患者在院外的情绪,生活、饮食、服药及基础病情况进行逐一列表评估,并给出相应的改正意见。每1个月举行1次个性化护理宣教,进行干预内容学习,尽可能要求患者及家属参加;如有问题随时沟通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1年与2年内住院例数及死亡例数,分别计算1年与2年的死亡率与再入院率。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再入院率比较

对照组1年内再住院患者12例,2年内29例,再入院率分别为25.53%、61.7%,治疗组1年内再住院患者9例,2年内20例,再入院率分别为18.27%、40.82%,两组在2年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死亡率的比较

对照组1年内死亡5例, 2年内死亡8例,病死率分别为10.64%、17.02%,治疗组1年内死亡4例,2年内死亡6例,病死率分别为8.16%、12.24%,两组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个性化护理[1]就是把每一个病人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来对待,结合其独特的性格、病情、家庭情况、治疗情况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这种提法主要基于每个患者在个人文化、生活习惯、情感特征、家庭社会关系等多方面都有差异性,所以需要针对每个个体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这是一种在整体护理基础上充分体现人文特性的更高境界的护理新模式,是一种有丰富内涵的护理新模式。随着医学理念的进步和整体化护理的发展,个性化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其独特的价值。在临床护理的具体工作中,对于不同情况、不同要求和不同个性的病人,必须也只能用针对性的服务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从而在做好整理化护理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不同病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需要。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及病情监测,很多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没有能力实施自我护理,没能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呼吸衰竭的进一步加重,导致病情不断恶化[2]。个体化护理干预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和行为管理来帮助患者获得相应的知识,改变以往错误的行为和观念,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个体化护理的目的之一是调动患者自身、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参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心力衰竭患者管理,将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个性特征、家庭支持和医护人员帮助有机结合起来,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管理;个体化护理模式为开放互动,增加了医患接触和了解,满足患者病情的需要。本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减少患者住院次数,考虑原因[3]可能为:增强患者自我监测病情能力,间接提高医患之间的接触频率;提高患者执行医嘱的依从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综合能力。同时,由于本研究对象少,所得结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另外死亡率没有差异,考虑因研究时间不长所致。

总之,在社区医疗系统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能更好满足患者的需要,个性化护理模式是适合国情的有效管理老年患者的方法之一[4]。

参考文献

[1]黄丽.论个性化护理和整体化护理的关系和融合.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2):135.

[2]刘熔雪,梁婷,王英.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3):265.

[3]高丽霞.个体化护理模式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作用.护理与临床,2007,11(5):462.

[4]孙云华,张惜春,韩睿书,等.两种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效果的对比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896.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预防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下一篇:在医院护理儿童眼病患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