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正传》探析鲁迅国民性思想(上篇)

时间:2022-09-01 04:40:45

从《阿Q正传》探析鲁迅国民性思想(上篇)

【摘要】鲁迅作为的先锋,他的精神被视为一种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阿Q正传》中以阿Q为主要人物的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他的这种“国民性”思想主要体现在精神胜利法和奴性。

【关键词】《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奴性

一、从《阿Q正传》探析鲁迅国民性思想

曾这样评价鲁迅,他说:“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但我认为,除此之外,他还是位无可争议的爱国主义者。终其一生,他都怀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的寻找着强国的方法。青年时期的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曾目睹了国人的麻木和愚昧,自此,他认识到对中国人而言最要紧的是改变精神上的而非身体上痛苦。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因此拯救中华民族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鲁迅以其匕首式的语言针砭时弊的指出了国人的诟病,《阿Q正传》中阿Q这个形象就是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典型代表。

阿Q的精神胜利法

用自欺来自我慰藉

阿Q是生活在未庄的一个赤贫的农民。他无房无地,长年借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工维持生计。他虽生活在未庄,但未庄的人们却都看不起他。他们不知道他的姓氏、籍贯,甚至就连他的“形状”也无人知晓,人们只有在忙时才会记得他,但也只是记得他的做工。他不仅忍受着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剥削,在生活中还要忍受诸如赵老太爷、假洋鬼子和秀才等人的欺凌,他总是遭到闲人的毒打和嘲笑,但是在精神上他却常处优胜。当与别人发生口角时,他总是瞪着眼睛说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即使是被人打了,他也总是用“儿子打老子”来寻求自我安慰,树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就这样他在精神上总能反败为胜然后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这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仅表现在被欺凌之后的自我慰藉,对自身的缺点他也常用这样的方法来实现自我的内心平衡。比如说他头上有几处癞疮疤,因此,他讳说“癞”及一切同音字,渐渐地,连“光、亮、灯、烛”都一并讳了,每逢别人犯讳,他总是发怒,但未庄的闲人们却总喜欢开他的玩笑,起先阿Q也用打骂来反抗,但

不知怎么回事,打骂也无济于事总还是他吃亏的时候多,于是阿Q就将反抗方式改为怒目而视,但也并没有多大的效果,未庄的人们还是照旧嘲笑他、欺凌他,面对这样的情况阿Q只好说:“你不配……”说这话的时候,他便觉得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别人想要还不配拥有呢,这就是阿Q在面对自己的缺点时的精神胜利法,这种方法会使他觉得即使是自己的缺点也比别人强,他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高人一等。

阿Q这种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实质上就是鲁迅所说的国民性中的一种,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的这句话指出了中国人的不敢正视现实和自欺,同时也指出他们在这种不敢正视现实和自欺中日渐沉沦却还自我感觉良好。就如同阿Q一样,在经历挫折的时候他总是为自己找各种的借口从而使自己能够获得精神上的胜利,从内心里实现反败为胜。就连最后快被枪毙时,他还用“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样的话来自我安慰。

我认为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还是国民性中的面子问题。中国人是爱面子的,阿Q更甚。他无权又无势,有的只是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因此,他唯一拥有并且能去维护的就是自尊心了。所以,当他受到欺凌时,他总要想办法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维护自己的脸面。但是,一无所有的他只能通过自我欺骗的方法来获得心灵上暂时的胜利。

二、阿Q身上体现的奴性思想

1、奴性思想的体现。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他将中国的历史直截了当的概括为两种形式,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中国人的秉性中积淀了深厚的奴隶意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以使他们几乎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安心的做着奴隶。阿Q就是这些奴隶中的典型代表。他无力反抗,唯一希望的是将奴隶做的安稳一些。在“假洋鬼子”将哭丧棒加诸在他的身上之前,他在那刹那,便缩紧了筋骨,耸着肩膀等候着。他没有反抗也不敢反抗,对统治阶级强加在身上的痛苦逆来顺受,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这正是中国人思想中驯良的奴性思想的体现。而面对像王胡、小D 和小尼姑这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时他却尽可能的取笑和欺负他们,随意的放刁耍赖,稍有不顺还可以和他们打架。在他们面前,他仿佛成了主子,是不容他们随意嘲笑和蔑视的。这又体现了奴性思想中的恃强凌弱。就像阿Q受了钱太爷家大儿子的气之后,就拿小尼姑出气,向小尼姑吐唾沫,还伸手摸小尼姑的头,并且,说一些像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之类的话,侮辱小尼姑。”阿Q在被当做抢劫犯接受审判时所表现出来的卑怯也体现了他的这种奴性思想。当他被带到大堂时,当那些一脸横肉的假洋鬼子怒目而视的看着他的时候,他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当长衫人物让他不要跪时,他却总觉得站不住,终于还是又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当他第二次被带上堂时,虽然有了第一次的经历但也仍然还是下跪了。“临下骄者,事上必谗”或许就是这种奴性思想的真实写照。阿Q身上的这种奴性还体现在当辛亥革命到达未庄时,他将参加革命视为一种“造反”。这其实就是源于他认识中的奴隶观念,他认为权力是统治阶级的,而像自己这样的人要想取得权力只能通过“造反”这样的途径。在他的观念里,参加革命实际上就是一种“主奴地位”的互换。因此,当他幻想革命成功之后的种种时,首先想到的是报复小D、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其次是将未庄的财产占为己有。最后就是也过一把当皇帝的瘾,为自己选美。在他的幻想里,他几乎将未庄所有的女子都囊括在内,但最终却在鼾声里结束了他的幻想。从这可以看出,阿Q身上存在着深深的奴隶思想,他渴望参加革命,但他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仅仅打击报复那些曾经欺压过他的人而不是为了解放向他一样受苦受难的同胞。

2、奴性思想广泛存在的原因。

阿Q身上的这种奴性实质上普遍存在于国民性之中,是国人所共有的,也是鲁迅所说的国民性中的一种。虽然这种奴性的表现形式在个人的身上各不相同,但我想,形成这种奴性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首先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造就了国民逆来顺受、奴颜婢膝的性格。对统治阶级,他们甘愿俯首称臣。其次是中国人长期受到异族的压榨。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人长期受到本民族意外的压榨,汉族人民已习惯了做奴隶,习惯了服从和认命。他们从没有想过反抗,即便真发生革命,他们也只认为不过就是再换个主子而已。因此,奴性才广泛的存在于国人中。

参考文献:

[1] 《鲁迅小说集》,2004年11月第1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鲍晶,《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1982年第1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3] 张烨,《鲁迅杂文小说集》,2001年第1版,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4] 郭庆杰. 由阿Q 人物形象分析《阿Q 正传》的悲与喜[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03)

[5] 许博渊. 国民性是什么[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7,(04)

[6]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8] 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9] 茅盾.鲁迅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年版

上一篇: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探究 下一篇:信息资源共享与图书馆知识社区联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