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情感教育 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09-01 01:47:31

渗透情感教育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情感教育;自读自悟;隔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76—01

一、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

三、打破学科间的隔阂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邻近学科开放,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多的感受,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感受贝多芬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怆激昂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

四、创设新角色

创设新角色是在课文原有角色的基础上,增添新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任。由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自主地感受理解。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让学生担任记者,来到桃花源的现场进行采访。小记者们的问题还真不少:“请问渔人,你来到这个地方,第一感觉是什么?”“请问桃源人,你们是否愿回到外面的世界?”“如何开发桃园,请谈谈你的设想。”……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扮演渔人、桃源中人的同学一一作答。采访完之后,记者们马上作现场报道或写新闻报道。这样,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自始至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

五、营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营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通的氛围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琵琶行》之所以能千古传唱,就在于琵琶女的琴声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使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而这两句感慨,激起了更多人的情感共鸣。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像《琵琶行》这样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在选择配乐朗诵上,精选了焦晃老师的配乐朗诵,其背景音乐听起来既有点凄凉又有点怪异,节奏回环往复,易于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浮想联翩,眼前不由浮现出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及崎岖险阻的蜀道。正是借助于音乐,才渲染出蜀道惊险的气氛,才使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不可抑制。

上一篇:校园报刊创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初中分层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