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读感悟中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01 12:34:19

在品读感悟中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要引领学生去研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心有所悟。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呢?

一、创设情境,想象品悟

品读感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对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冶性情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请看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执教《一夜的工作》的片断。

师:是呀,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心走进这极其不简单的一夜。

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坐在那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齐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划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夜很静了,人们早已进入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却依然坐在那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审阅着他的文件,只见他——(学生齐读,同上。)

师:夜很静很静,我们只听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总理揉了揉疲倦的眼睛,又拿出了一份文件审阅起来,只见他——(学生齐读,同上。)

王老师用富有诗意、充满智慧的描述性语言把学生引进了课文的故事情境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总理的忘我工作精神。

二、联系生活,体验品悟

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更要以生活为基础,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他们相似的生活经验,实现与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思想共鸣。

如执教《珍珠鸟》一文,品读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1)谁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结合你的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结:其实,人、鸟和所有的动物都生活在这个地球大家园里,应该和睦相处,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愿望再读读这句话。

这篇文章在诗意的描写中蕴含哲理,尤其最后一句话更是耐人寻味。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三、角色互换,移情品悟

要想使学生高效地感悟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教学时,我们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调动情感参与最关键的是学生的角色移位。

请看苏教版教材《这儿真好》的课堂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绿叶成荫的小岛美景图)

师:小动物们,你们来到这里,看到小熊,会对小熊说些什么呢?

生:咦!小熊,我记得以前我飞到这里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呀。怎么过了两年,这里变得这么漂亮了?

师:当大家知道这些树都是小熊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会说什么呢?

生:小熊,小熊,谢谢你!是你给我们造了这么一个美丽的家!

……

师:是呀!小熊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才让这座荒岛变成绿岛,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呀!

学生此时就是小动物,他们以动物的身份向小熊说了很多,就连教学难点——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都悟了出来。这就是角色互换、移情体验的神奇的效果。

四、咬文嚼字,推敲品悟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教会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感染力,以换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如《燕子》一文在描写燕子外形时有这样一句:“……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燕子。”有位教师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凑’这个词用得好吗?”学生们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认为好的理由:一是先写羽毛,再写翅膀、尾巴,在我们面前呈现出的燕子外形像动画一样,一幅一幅地组合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二是用“凑”字显示出了变幻美。而认为不好的理由:一是“凑”的羽毛、翅膀、尾巴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样子;二是“凑”只能用于东西之间的组合,如玩具、风筝等,而不能用于具有生命动感的燕子。

正争得不可开交时,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凑”用得好,因为作者抓住了燕子最突出的特点来写,并非面面俱到,就像写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要突出的外貌特征——戴着一副眼镜,这正是我们要学的地方。这时教师总结并给予肯定。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式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品味和领悟,这样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儿歌:推开阅读教学的那扇窗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好“三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