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推开阅读教学的那扇窗

时间:2022-03-22 11:48:31

儿歌:推开阅读教学的那扇窗

儿歌是最受孩子欢迎的一种文学样式。智障学生语言发展的速度缓慢,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困难。一首首好记易懂的儿歌,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绚丽,培养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适当采用儿歌进行教学,是一条值得探究的阅读之路。

一、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儿歌的优势

(一)从儿歌的语言特征看

儿歌以优美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以及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孩子产生愉悦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促进他们记忆和背诵。同时儿歌浅显的内容、简练的语言,适合孩子学习、理解;以儿童的口吻反映生活,比较具体,契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这种以听觉为感知的语言艺术,对识字不多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无疑是最适合他们听、赏、念、唱的文学作品。

(二)从阅读教学的现状看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支持不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说话、写字、生活自理、康复训练等,多数学生没有课外书籍,从不看课外书。家长因为缺乏耐心和方法很少给孩子讲故事,造成了学生阅读量小、阅读兴趣不高的局面。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学生越来越严重的语言障碍,教师主要的精力用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上,轻视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的培养,班级的读书活动很少开展。那些声韵和谐、朗朗上口的儿歌,对语言接受程度不同的孩子有着相同的吸引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的连贯性,形成阅读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三)从智障学生的言语特点看

有些智障儿童说话时断时续,节律失常,朗读时气流不足,起音困难,但是在唱歌时却很流畅。有研究认为,对智障儿童来说,唱比说容易得多,是因为歌唱的旋律比说话的旋律对发音器官的运动速度要求低的缘故;在同一单位时间里,说话所要求的音节数大大超过歌唱中的音节数。换而言之,有节奏的朗诵儿歌、童谣、古诗等对口腔控制速度较慢的智障儿童来说相对容易些。儿歌本来就是通过吟诵来呈现的,所以具有音韵美。这种易唱易记的特点,为智障学生所接受。

二、儿歌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巧编儿歌,识记字形助记忆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初读课文可以整体感知内容;细读课文,可以领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情态,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意。在朗读中,常常困扰师生的问题是:学生遗忘快,难以识记字音、字形,常常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课前需要老师用大量的时间指导读书;同时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易混淆字形。这里有语言障碍的因素,还有辨识和记忆汉字字形、字音的原因。

我尝试用编儿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字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新课学习中,教“睛、晴、清、蜻、情”等几个生字,我告诉学生:有目是眼睛,有日变天晴,有水水清清,有虫变蜻蜓,有心好心情。在生字巩固阶段,我和学生共同编儿歌。如“少字歌”,我让学生根据“吵、沙、妙、纱”,以填空的方式完成儿歌:少加口听着( ),少加氵非常( ),少加女真( ),少加纟不( )。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区分了这四个形近字,而且加强了语言实践。

(二)感悟儿歌,学习语言促发展

从儿童认知的规律看,他们入学后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其书面语的,容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儿歌句式短小、结构简单,多用一些反映具体事物及其属性的名词、拟声词等,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与心理特点,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表达力。为此,在学生学习了简单句、复杂单句后,在校本教材里适当地选择了一些儿歌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为后面的复句、短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1.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可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智障学生来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适应社会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抓住儿歌结构相似、易模仿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欣赏儿歌的基础上学会自如地运用所学的语言。

以我校二年级下册语文校本教材为例,在第二单元《我最棒》里,安排了一首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手,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在教学时,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在学校学习、活动的情景,让学生模仿句式“我有一双小小手,能( )来能( ),会( ),会( ),自己事情自己做”进行表达。这样,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说话实践,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在训练中,注重由易到难的过渡,先从词语训练发展到句子训练,再扩展到一段话的训练,指导学生仿照儿歌中的表达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有计划、有选择地训练学生表达。

2.延伸课堂,积累语言。

学生的语言积累仅靠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丰富语言积累,必须不断地把课堂向外延伸。当学生大量接触一些优秀儿歌,积累好词好句达到一定的阶段后,他们便想说、会说。如在学习完校本教材四年级上册以秋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后,我先让学生寻找一些有关描写秋天的儿歌;再把收集到的儿歌如《秋天的色彩》、《树叶蝴蝶》、《美丽的》、《秋天多美丽》等,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他们互相学习。

又如,学习完节约用水的《拍手歌》后,我请家长带着学生一起收集身边的拍手歌。学生们带来了关于数字、水果、蔬菜、低碳、行为规范的“拍手歌”。在每天的课前5分钟“儿歌秀”时间里,我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儿歌在班里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这些儿歌的念唱,增加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语言的连贯性,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有趣的人、事、物编成“拍手歌”。这样,学生不仅把学到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师生共同创作的儿歌出炉了:“你拍一,我拍一,每天上学我早起。你拍二,我拍二,走进学校多快乐。你拍三,我拍三,排着队伍做早操。你拍四,我拍四,认真读书勤做事。你拍五,我拍五,学习不能太马虎……”

(三)诵读儿歌,培养语感提技能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课堂必然离不开学生的琅琅书声,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关注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完成语言积累,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然而,智障学生的语言障碍具有广泛性、普遍性。有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智障学生在基本的语言能力方面均存在着某种障碍。有节奏的儿歌读起来顺口,像唱歌一样打开了学生的诵读之门,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练说的方法,在不断地听读中,语音语调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洗手歌》为例,先借助身体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儿歌:“冲冲湿搓香皂,手心手背都搓到,洗完手甩一甩,摘下毛巾把手擦。”接着以先慢后快的速度,用拍手或拍圆弧板的形式有节奏地朗诵儿歌;随后,引导学生尝试用“X——、X—X、XXX”三种不同的节奏后,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唱儿歌。这种训练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生们在朗读《小燕子》、《好妈妈》、《上学歌》等一些经典童谣时,读得朗朗上口,节奏合拍,效果很好。

儿歌简单生动,韵律优美,连贯流畅。它不是对学生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听、赏、念的欢乐中接受知识,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恰当地运用儿歌的可唱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智障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研究第九期课题《中重度智障儿童适应性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读懂教材,渗透人身安全教育 下一篇:在品读感悟中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