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手法的探讨

时间:2022-08-31 11:50:55

烧山火是针刺手法中的一种补法,它以捻转、慢提急插、三进一退作为基本操作方法。操作期间,病人可感到热气随经传递,而达到温经通脉、疏散邪气、以治痹痛。笔者运用以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肢出现皮肤欠温、肌肉松弛、行走无力等症,有着良好的效果。然而,烧山火手法亦不是很容易掌握,能否产生热感是疗效的关键。现将本人多年探索烧山火手法的经验介绍如下。

1选穴适当是基本条件

烧山火手法的针感主要表现为热感及热感传递。所选穴位当以人身经气所灌注最强的穴道,笔者常用的是五输穴。针刺五输穴容易产生热感。同时烧山火手法是以三进一退为基本手法的,入针得气后再行二度进退,中间必须有一定距离,因此应以五输穴中肌肉较厚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等穴为好,在肌肉薄削的地方不宜进行烧山火手法操作。至于针感能否按医生的意图向患处传导,是取决所取经络的经气流通方向。如手之三阴从胸走手等。以上的经气运行决定热感的传递方向,取穴时必须选在患处上源的穴位,得气后热感才能向患处传导。

2针刺时配合子午流注法

人身经气流注是有一定时间性的。十二经脉的经气在不同时间分别会在某一穴位灌注,取穴常用的是子午流注法中的纳甲法,来推算经脉气血盛衰开合情况,决定出某天、某时用什么穴位。根据以上的方法,对每个病人推算确定出针刺时间和所取穴位,就能使针刺的热感容易获得。

3操作手法是产生热感的关键

在确定以上的问题后,操作手法是很关键的。烧山火手法的具体操作:让病人呼气,随即迅速将针刺入皮下浅层“天部”,并重按穴位周围皮肤,用力进行顺时针捻转9次,得气后,进针到可针入深度的一半,即“人部”,再用力进行顺时针捻转9次,获针感后再进入“地部”,用力顺时针捻转9次。每次捻转时以暗力为宜,注意旋转角度不宜超过180度,回旋后再捻转。以免银针裹缠肌肉引起滞针。获针感后慢慢地将针提出天部。然后反复使用以上方法,同时注意进针时针尖必须指向经气走向的方向,经过反复运用,病人渐渐地就会产生从针刺部位循经传递的热感,甚则可有全身温热感。其时稍留针,然后将针缓缓的捻转退出,就完成烧山火手法的操作过程。

烧山火的热感并不是很容易获得。因此,操作的医生必须手法轻巧,有耐心,断不可粗妄,手法粗妄就会使病人不能接受,产生畏惧。至于天气寒冷,病人肌表体温较低,会使烧山火的热感产生受到影响,就要注意室温的调节。对使用烧山火手法治疗时不易产生热感的病人,可加用艾条灸,其时将针留在“地部”,将点燃的艾条在所针的穴位上作雀啄状上下移动,使局部有间断灼热感但注意艾火不要灼热针身。一般使用2~3分钟后,皮肤局部温热时,再行烧山火的手法。加艾条助温,一方面可加速经气的温通,与烧山火手法治疗目的一致,另一方面可促使热感的产生,提高针刺的效应。

4善于掌握病人的心态及进行语言辅导

针感是病人主观获得的,它与病者的思想情绪、反应的灵敏度有关。同一穴位和操作手法,在不同的人中有迥然不同的反应。因此使用烧山火治疗就必须选择针入穴位后即可有针感得气的反应和针感循经传导感受的病人。

语言辅导是能使病人产生热感传递的另一个因素。医生首先必须将自己所使用烧山火的操作情况、热感产生的感觉和循经传导的方向坦诚地告诉病者,使病人对治疗有思想准备和信心。针感产生后可暗示热感的传导方向,配合手法运用而使效应得以提高。对小儿用针,更要注意语言的辅导。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是需要时日的,医生要态度和蔼,手法轻灵,获得小儿的亲热信任感,同时根据针刺的疗效反应,鼓励小儿尽早地独立行走,增加小儿对针刺的信念,才能使针刺得以进行和取效。

使用烧山火手法的医生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各种因素,用以治疗疾病,就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广东523000东莞市莞城医院张国熙(收稿日期:20001227,马兰萍发稿)

上一篇:关于子宫募穴的思考 下一篇:谈谈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