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时间:2022-08-31 11:26:0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摘 要: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章强调了预习的作用,提出了预习的方法,比较了预习前后的效果,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关键词:语文教学 预习 作用 方法 效果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讲课的目的性。

一、预习的作用

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一种坏习惯:一篇课文拿到手,会读了、能背了就认为万事大吉了。然后就等着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不动脑筋只是做做笔记而已。这种做法不但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且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学生不会读书,读不懂书。针对这种情况,我花大气力指导学生预习课文,逐步教他们读书的方法,给学生以读书锻炼的机会。

预习就是课前的准备阶段,同时,预习的过程中也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学生只要通过认真预习,教材可以理解一部分,自己不理解的往往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老师分析讲解,就会心中有数。针对疑难问题,自己就会集中听讲。有些问题,即使仍未听懂,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由此可见,加强课前预习,不仅给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动脑、动手,想问题、查阅工具书,不是粗略地浏览一遍了事。

二、预习的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书中,每一篇讲读课文前都有“预习提示”及“训练重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可见,新教材在主导思想上就如何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及重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及指导方法,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这无疑是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第一,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即注意字形、字音,充分利用注解;口到,不但要求学生朗读或默读,而且还结合“听说训练”指导,逐步提高要求;手到:要求学生动手查字典、词典,积累词汇是,通过各种渠道,如互联网等搜集相关资料;心到,要求学生用心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关键词句的思想内涵、写作特点等深层次的问题。第二,在预习内容、方法上给学生提出一定的指导意见。如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重点词句、段落、分析篇章结构,并针对课文内容提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查找等。第三,在预习步骤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课余由学生自己抽时间按要求进行。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样既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又不占用教师的课堂时间,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步,如果有时学生事先来不及预习,或因课文较长,课前预习时间不够,教师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先让学生预习,继续做准备,这样,表面上看来,学生预习占用了一部分时间,实际上由于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学生有目的地听讲,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第四,预习检查。每当进行新课前,都要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有布置而无检查,很容易自流。检查项目则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有所侧重,但词语一项,每课都要检查,因为对初中学生来说这仍是基本功。

总之,检查中都要突出重点,每次检查一个或几个方面,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另外,检查不能流于形式,要在检查中指出问题,纠正错误,坚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并使之主动和教师配合,使教与学有机地溶为一体。

三、预习的效果

通过长期预习,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理解的能力等自学能力都有明显增强。学生不但能适应课本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在课本上学会了各种文体的阅读,遇到课外一些生疏的文章也能够比较好的阅读。现在语文考卷上加重了阅读理解的份量,这类试题显而易见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综合考察,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对预习的效果,我曾组织学生专门作过讨论。有的说:“经过预习,上课时我就不会感到被动,不会手忙脚乱,学得主动自如多了。”有的说:“我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经过讨论和老师的讲解,印象特别地深。”也有的说:“拿自己预习的情况和课堂中老师的分析相对照,我就会找到自己的差距。”等等。可见,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普遍赞同。

事实证明,预习和不预不一样。凡是学生认真预习了的课文,课堂教学就能进行顺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深刻,教学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差。有效的预习和有效的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预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切不可等闲视之。

上一篇:中高职学校英语听力教学初探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创设与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