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茉莉花》音乐南北风格之比较

时间:2022-08-31 11:19:43

民歌《茉莉花》音乐南北风格之比较

摘要:《茉莉花》是一首产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东北地区及全国各地的小调歌曲,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叫《鲜花调》,由于第一句是个重叠句,所以又称为《双叠翠》或《双叠词》。十八世纪下半叶传到西方,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作为主题曲。此曲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美国等国家,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茉莉花》的旋律婉转、流畅、细腻优美、委婉动人。

关键词:茉莉花;传承;发展

一、《茉莉花》产生的历史源流

1.《茉莉花》的产生

民歌《茉莉花》的曲谱最早见于清代道光17年(1831)年木刻本《小惠集》卷12小调新谱。“鲜花调”就是《茉莉花》小曲的曲名。共有四个乐句共同组成,是五声音阶中的徵调式,不论是从曲子的音阶还是音乐风格来看,都颇具江南音乐独具的韵味。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扬州附近的仪征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鲜花调”,将它的曲调及歌词记录下来。《茉莉花》的旋律抒情、优美、朗朗上口,歌词浅显易懂,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

二、南北《茉莉花》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茉莉花》这首民间歌曲在我国许多地方都被传唱着,是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调民歌,由于民歌作品多取材于民间,内容贴近生活,主题鲜明、感情真挚、通俗易懂,所以传播面积广、速度快、流行性强。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域中差异和文化发展的历程以及各地区传统的不同,因此同一首民歌在音乐的构成要素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各个地方《茉莉花》的风格也是千变万化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却都能体现出各个地方不同的地方特色。

《茉莉花》不仅在汉族地区广为流传,还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被传唱,但是绝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动过,这些被改动过的版本被称为《茉莉花》的变体,有些地方的变体不论是词还是曲调,听起来都十分动听。据不完全的统计,有几十种这样《茉莉花》变体的版本。它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遍布了全国。

三、江苏《茉莉花》与东北《茉莉花》的异同

下面,以江苏《茉莉花》与东北《茉莉花》为例,从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对南北《茉莉花》的风格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

江苏《茉莉花》曲谱

东北《茉莉花》曲谱

1.旋律

(1)江苏的《茉莉花》是《鲜花调》最基本的旋律形态,流行最广也最为大家熟悉,是30年代最流行的一个通用谱本,旋律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好像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体现了江南特有的风格,给人优美,悠扬的音乐效果。江苏的《茉莉花》曲调细腻、优美、婉转、流畅。音乐结构比较严谨,具有鲜明的水乡地方特色。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美丽图画。

(2)东北的《茉莉花》具有典型的北方民歌小调的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方言和生活习惯造就了东北人特有的豪爽的气质。因此这首东北《茉莉花》感情充沛,活力四射,表现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特征。相比江苏《茉莉花》的含蓄委婉,它在表达感情方面显得更为直接。风格特点与江苏《茉莉花》旋律上也有较大的区别。

如:江苏《茉莉花》在曲调中没有拖腔的运用,但是东北《茉莉花》则在句尾有拖腔的运用,前两句的每个句尾有两小节的拖腔,最后的结束音还是回到了拖腔上面,这种在旋律上进行的拖腔设计既没有偏离旋律的基本形态,又富有浓厚的地域风格特色,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调式调性

(1)江苏《茉莉花》是降B五声徵调式,单乐段的分节歌。在旋律创作上采用了比较庄重雅乐的五声徵调式,四句分别落在徵音、宫音、商音、徵音上。级进,小跳为主的曲调及环绕音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江南小调的特点,使得旋律显得更加的柔和、细腻、婉转严谨、更富有叙事性和抒情性。歌曲是五声徵调式,起承转合性结构,第一乐句是有两个乐节组成的,二者旋律相对称,歌词重叠,落音相同;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乐句乐思有了转折,第四句是有合的功能,旋律一气呵成,让音乐显得更加宛转悠扬。

(2)东北的《茉莉花》是C五声徵调式,在调式,旋律及行腔等方面于江苏《茉莉花》比较都有很大的不同,曲调棱角分明、起伏自然、柔中带刚,旋律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音乐相对来说也要高亢了许多,充分显示了东北人开朗的性格特征。

3.歌词与节奏

⑴江苏《茉莉花》是24拍,由两段组成。歌曲中十六分音符与切分节奏型交替出现,使得曲子具有江南语言节奏的特点。词的节奏安排比较密集,使歌曲显得活泼、婉转、细腻。其中短促的第三句和抢先接入的第四句对表达了对《茉莉花》急切的爱恋之情。句尾的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旋律更为轻盈活泼,从而表现出了一种纯朴柔美的感情。《茉莉花》的歌词生动含蓄,借花言情,善于起兴,以比喻的手法隐喻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结尾的拖腔使得曲调更加婉转,渐入高潮,表达了一种细腻柔和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水乡音乐风格。

⑵东北《茉莉花》是2/4 与4/4混合拍子,可以看出,东北《茉莉花》是在江苏《茉莉花》乐句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或者说是加入了装饰的音调而形成的。在语言特点上,东北《茉莉花》的咬字棱角更分明些。

4.曲式特征

⑴江苏《茉莉花》共有14小节,前半部分有8小节,后半部分有6个小节,从以上的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起句,承句为方整结构。转句与合句为非方整结构。歌曲是起承转合性结构。

东北《茉莉花》共有17小节。前半部为10小节,后半部为7小节,从结构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乐句为非方整的结构,在第1、第2乐句和结尾都进行了拖腔的扩充,充分地显示了东北民歌的特点和东北人豪放的性格特征。

200多年来,《茉莉花》在祖国的大地上吸收了各地的不同养料形成不同的风貌。正体现了他们在流传的过程中,融汇了历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智慧和卓越的创作技巧,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与探讨的。

参考文献:

[1]李育强《长沙大学学报》[A]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23卷第1期

[2]李淑清《中国科教创新导刊》[A]2008 NO.31

[3]胡苹 易英丹《四川戏剧》2009年第2期总第128期

[4]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孙伟《科教文汇》[A]2007年4月下旬刊

作者简介:

邓志芳,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三中教师,从事音乐教学与理论研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声乐演唱艺术之我见 下一篇:羌族民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