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8-31 09:53:21

论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的情感教育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被明确提出。情感目标的落实不同于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对其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个人情感素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情感教育;情感素养;师范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89-02

近日,浙江温岭教师颜艳红虐待儿童的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照片内容为颜艳红将学生用胶带封嘴、蒙脸、倒置于垃圾桶等。此外,2007年5月25日,海口市坡博村春风学校,教师用自制教鞭抽打学生;2010年12月16日,江苏兴化程思侠的儿子小崔脸部被老师烫伤等。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反映我国教育法制的薄弱,也反映了一些教师师德缺失。

自南洋公学师范院、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和通州师范学校创立至今,中国师范教育已走过百年的历程,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根基,它的改革和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贡献。未来师范教育将朝着结构日益高层次化、模式日益开放化、课程日益综合化职业化等方向发展,而师德建设是教师职业化、专业化的基础保障。因此,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一、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朱小蔓指出: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情感教育重视情感增长率,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关注作为人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1]。

情感教育的理论与思想主要来源于:一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2]。二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的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体现,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谐教育的内在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三是斯卡特金情感教学思想。他认为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并提出了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四是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即利用人的可暗示性,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与无意识功能的统一。

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等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二、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的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情感教育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国中小学陆续呈现出以情感教育为内涵的教学方法:一是南通师范附小教师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讲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二是上海一师范小学倪谷音老师所倡导的愉快教育,核心在于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以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教育环境,优化学习的全过程;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高校师范生培养中应贯彻情感教育。只有教师有积极的情感品质,才能完成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任务,实现情感目标。而当代大学生自卑、抑郁、孤僻、自私等心理状态表现出积极情感的缺失[3]。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薄弱:一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较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认知层面,忽视了情感精神层面。二是教育者自身缺乏情感素养。在个体的发展中,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4]。三是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够重视。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导致大学生情感失衡。文化价值导向。浮躁的文化背景及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等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文化挑战大学生的道德情感[5]。

2.情感教育的意义

弥补当前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当代大学生深受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影响,造成了高等教育理性与情感的脱离:只获得单纯的教学理论与知识,而对真正的教学工作缺乏理解:缺乏责任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师范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师范生移情能力的培养。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积极情感的投入可以提高师范生对情感的感知理解能力,使其产生积极情感的仿同作用,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情感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在师范生培养中融入情感教育

1.树立情感教育观

朱小蔓指出: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育观念。不能仅靠一门课程来实施,各门课程、各个教育环节、各种教育资源都是构建教育平台的基础[6]。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及公共活动场所等。学生生活在干净美丽的校园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发展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发展。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各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对情感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师范生在美丽的校园,无形中感知美、接受美,极大地促进了其情感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教育者的情感育人的能力

加大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教育者良好的情感修养可以给学生做出示范,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体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情感。计算机、多媒体等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独特的情绪记忆也使得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情感具有情景性,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会、游戏、表演活动等,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四、对师范生进行情感教育应不断探索

情感教育贯彻落实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探索。一些国家的师范生培养措施值得我们借鉴:能力本位师范教育中对教师五大能力的规定里明确提出有一类是情感能力;美国明确提出建立情感师范教育;前苏联等国家在师范院校招生考试中加试资质考试,了解考生有无识别、影响他人情感等方面的能力[8]。

师范生是我国未来教育师资力量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生本身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悲剧的不断发生。因此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加强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的意识及其特殊机制[J].教育研究,1993,12(3).

[2]夏洛特・布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黄涓.加强师范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2010:77-82.

[4]安黄米.生物新课程对师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反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刘晓娟.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7]曹士东.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8]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1.

上一篇:加拿大教师教育及其启示 下一篇:“较量”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