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2013

时间:2022-10-28 03:48:39

【摘要】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那么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比,又学会了什么,又懂得了什么,又掌握了什么?还是又忘记了什么,又...

有人说,高三,无声无息可能危机重重;万马齐喑也许十面埋伏;阵地广阔但能冲出去的路却似乎是一条窄窄的华容小道。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卯足了劲,誓与高考一“较”高下。

转眼,已经来到了2013年,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高考迎面而来的脚步声。不管之前我们取得了什么成绩,这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那就让我们在新年的钟声里洗脱掉初出茅庐的胆怯,洗脱掉骑虎难下的窘迫。我们扯起喉咙,握紧拳头,“较”量出最雄浑壮阔的一年。

计较――不是“算计”是“计算”

高三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感受到高考带来的压力。越临近高考,这种感觉越强烈。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让自己困惑的问题: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看重什么不看重什么?应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当然其中包括“计较”与“不计较”。其实,“计较”与“不计较”并不矛盾,相反,若能很好地处理二者关系,还能给高三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无限的正能量。

计较自己:今天比昨天好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那么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比,又学会了什么,又懂得了什么,又掌握了什么?还是又忘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又丢掉了什么?每天如此问,计较自己的今天比昨天多懂一些,多稳定一些,也多收获一些。你会发现,自己的每一步将会变得非常扎实。

计较后退:警醒自己

高三的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成绩也会遇到起伏甚至后退。我们不应该在自己的行动指南中随便找一种自怨自艾的姿态来对弈,而是应该卯足劲,为自己的退后找到一个重新上步的决胜机会。找到那些让我们逆行的障碍,清除之后,把它们踩在脚下,铺成一条更华丽的道路。

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有的人奋起反击,誓要将其拿下;有的人迷惘彷徨,不知所措;还有的人早已习惯,无论怎样的高压打击,也可以安如泰山,吃喝玩乐一样不落。这是一种强大的适应能力,但有的时候则适得其反。

我永远忘不了连接宿舍与教学楼的路上一直屹立了三年的绿色醒目招牌:“沐浴夕阳想一想,今天你又收获啥?”。它屹立了三年,而我们也“嘲笑”了它三年。

老班总会在最后一年讲比前两年加起来都还要多的话:“我知道你们现在很焦虑,知道克服焦虑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吗?是让你的每一天都充实起来,让你的每一天都有收获,让你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会觉得今天的你比昨天有进步,这样你才会安心,你才能睡个好觉。”

起初的我根本没把老班的肺腑之言当回事,无聊而又昏昏沉沉地过着每一天,一面又给自己打一剂――至少我今天是认真听好了课的。

如此到了一月,试卷上的数字大幅走跌,而我体内的ATP(即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是一种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居然没有让我前进半步,反而全部转化成了脂肪或是变成热能同日渐变冷的天气做一番殊死搏斗。我终于意识到某种危险的接近,却如热锅上的蚂蚁早已失了方寸。而这个时候老班每天的念叨好似贴心得多:“再说一遍……”我像是大话西游里的孙悟空终于彻悟,唐僧繁琐重复的絮絮叨叨里亦会有秒杀全场妖孽的威力,这样的威力来源于一种通透。

我开始思考我的薄弱环节所在,并每天针对一个知识点重点复习,各个击破。我今天要弄懂昨天做错的那道数学题、弄懂几个古文生词、争取完形填空比昨天少错一个……每完成一项任务,并在小本子上狠狠划去一栏的时候,一种实实在在一步一步拾级而上的满足感充盈内心。我那样清晰地意识到,我的每一刻都在拨开迷雾,龟速却很坚定地向前。我的这一刻会比前一刻更好,我的今天会比昨天更优秀。

之后,每次路过那块招摇的绿色牌子,我仍然会“嘲笑”它一番,并连同可能是它的创作者的各大领导主任也“鄙视”一遍。饶是如此,我仍深刻地了解到,这一块牌子下掩藏的深意。早上走过它,我会想,我的较量又开始了。晚上走过它,我会问,今天的较量,你赢了吗?今天的你有进步吗?将来若有机会再次走过它,我会感激,是它促使我不断前进。

知道和懂得毕竟是两码事,那些已经被人说滥、遭人唾弃的句子后面曾经都是原作者的真知灼见。说不定老班也是在它下面顿悟的呢。

小安,我的高三好友,经常会被人称赞心态好。人人部因为迫在眉睫的考试而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地实施题海战术、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的时候,她依然从容不迫地按着自己的步调,不慌不忙地过着每一天。不会开夜车,不会早起床,不会落下任何一顿饭,课间休息亦是要保证得满满当当,不被占用一毫。虽是这样,她仍然不会被冠以“不爱学习”这样的称号,因为她的成绩始终在全班前五。

小安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就能取得胜利。一月份,阶段测试一的时候,小安又不负众望地名列前茅。众人也只有唏嘘一声。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月中旬,阶段测试二的时候,小安竟然掉出了传说中的“英雄榜”(全班前五)。大概胜败乃兵家常事,众人依旧对若无其事的小安投去仰望的目光。接下来考试频频,小安的排名就变成了第七、第十,一直到第十二。众人的表情也由开始的惊异渐渐转变为平静淡然。小安终于有点着急了,她也开始向众人靠拢,起早贪黑,玩命儿地压榨每一天的水分。无奈之前的她没有重视后退,这个时候她的心态和学习已经完全打乱。最后,小安跟心仪的大学擦肩而过,仅仅以一个中等偏上的成绩,进入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

不知进入大学的小安是否懂得,虽说胜败常有之,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必然性,失败亦如此,退步也如此。若是对一次的倒退不闻不问,或许影响不大,但若次次如此,其积累下来的力量也是可以与洪水猛兽一较高低。

我们应该计较每一次的后退,将其内化,融入骨血,让它时时刻刻警醒我们什么叫做“靖康耻,犹未雪”,也让它提醒我们曾经犯过什么样的错,将来决不能再犯。这样的计较,才是步步向前的垫脚石。

2013年的起点,我们与高考的碰撞已呼之欲出,在这关键的时刻,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强大助力,计较每一次的后退,才能携雷霆之势,所向披靡。

计较时间:统筹安排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但若你把刚挤出来的水直接倒进了下水道就得不偿失了。节约用水的精髓不是用尽每一滴水,而是将每一滴水都用尽。时间也如此,重要的不是你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学习上,而是你将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高效利用。

诚然,认识到如何正确利用时间不是很难,而要做到这一点却是项技术活。计较时间的有效利用,不仅需要能够合理规划的强大分析力和决断力,还需要可以将任何计划都坚决贯彻到底的执行力。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若是可以将有限的时间发挥到最大的效用,无疑在最后的征程里获得了一匹千里良驹。

这个时候,老班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冒一些新点子出来。譬如:“从今往后,我们每天早上都早来五分钟宣誓。这是一个防止大家早上打瞌睡的好方法,同时还可以激昂斗志。”再譬如:“以后每节语文课的前几分钟,我都会带领你们读一些诗词,提高你们的文学感觉。”只有这个。他每天晚自习的最后几分钟都会强调一遍,乐此不疲:“剩下的这点时间,计划一下明天的早读,还有你们自己的复习进行到哪里了,明天的课外时间要干些什么。”

可是我,总是和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不过老班就是老班,集千里眼,顺风耳,火眼金睛于一身,全程监视班上每个同学的动向。我暗自神伤了没几天就被老班召唤到办公室里喝茶,回来时便已神清气爽,意气风发。晚自习时间,我做了一张详细的计划表,把每天“分割”成几节课,或把每天学习的时间分成多少个小时,或再精细点,以半小时为单位。如把一天的学习时间分割为几个固定的版块,在每个固定版块中安排固定的科目并形成习惯。如这个时段是语文,下个时段是生物,有整体的规划。一旦形成习惯,就不用浪费时间去考虑接下来要复习的内容,同时能让大脑很快从上一门科目转到下一门,有利于精神的持续集中。掐指一算,时间不就“多”出来了吗?这种细化,是将自己的有效时间充分应用。或许有人一天工作16个小时不知疲倦,或许有人一天工作8个小时就能将指标完成。但世界如此之大,我们永远做不到所有人中最好的,但我们却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我继续着自己风风火火的每一天,每门课程都齐头并进。我在某些时候放弃了什么,却在另一方面将另外一些东西完善得更好。不再兜头乱窜,学会取舍,学会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时间的高效利用,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统筹安排。而计较时间的高效利用,则更需要一种权衡,对全局的把握。没有短板效应,相互制约,更多的却是相互促进。

计较同学:惺惺相惜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但是人若不比人,可能就会饿死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既然存在于一定的团体中,难免就会有比较,就会有竞争。适当的良性竞争,是一种不错的催人奋进的鞭策。高三,不是一个人的孤军作战。对手给自己的压力,同时也是给自己内心深处的鼓励和慰藉。

可以说,要不是和小然整个高中的“你争我斗”,此刻的我不会在湖光山色的大学里书写自己新的人生。

小然是我的同桌,她是默默无闻的中等生,我也根本没有将她视作我的竞争对手。可临近寒假的一次大考,都让我们惊呼小然的爆发,她竟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跨入了全班前十。而我,竟然考出了有史以来最差的成绩。试卷拿到的时候,我都不敢抬头看小然,更不想跟她说话。被我一直忽视的小然,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打败了我。我在心里默默暗许:等着瞧吧,到时候得意的可是我。

就这样,我逼迫自己早起晚睡,不敢落下学习的一分一秒。有时候小然主动跟我交流,我头也不抬地搭理她。可是,这种策略在随后的测验中接连失败,我的成绩还是没能赶超小然。老班看在眼里,在某一个晚自习找我聊天。还没等我开口,老班就将我的心事说了出来:“高三,每个人既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适当的危机意识可以刺激进步,但任其泛滥就会适得其反。敞开心扉,和同学聊聊天,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二天早读,我鼓起了好大的勇气跟小然说话:“小然,这有一个地方我不太清楚,能不能给我讲讲?”显然小然没有料到我的态度大转变,先是一愣,后采非常细心地跟我讲解。弄懂了疑惑的地方,我的心豁然开朗。“小然,谢谢你,之前我的态度……”“没事儿,我理解。我们就这样相处下去,互帮互助,好吗?”说完,两人都会心一笑。

就这样,我们常常交流学习心得,我们是朋友却又是竞争对手。我会给她辅导英语,课后的时候还会相互考考单词;她会给我讲解文综应该注意的重难点,把她的笔记本借给我复习。我们还常一起讨论哪本参考书好,互相解决对方的学习疑难。面对考试,我们会考前放狠话:“这次考试你要注意了,我肯定会超过你的”“放马过来吧”。其实考完拿到试卷,我们也根本不会在乎谁比谁高多少分,而是自己哪个知识点还没有弄懂。

我们热火朝天地相互追赶着,什么事情都要被我们拿来比一番:比谁数学试题做得快,比谁英语单词记得牢,比谁练习卷做得好。在高三最后阶段死气沉沉的氛围中,我们的竞争给学习带来了不一样的亮色与活力。

高考前一天,我们的斗嘴也没能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转换为同仇敌忾:“不许考差哦,以后说出去你是我竞争对手还丢我的老脸。”“要丢也是你丢吧,各自加油吧。”

七月流火的季节,我和小然都拿到了自己心仪的高校录取书,看着录取书,再看看小然,我哭得一塌糊涂。我明白,正是心中有一个竞争对手给了自己进步的动力和比较的目标。这位“最佳损友”让我对高三充满感激和回忆。

高三,计较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在敦促自己不断向前,保持干劲的同时,说不定也可以找到这样一位令你日后倍感想念的老友。

不计较――不是“无所谓”而是“豁达”

不计较麻烦:以稳打快

古语曾说,曲径通幽处。只有我们觉得麻烦的,才是我们真正忽略的,也就必然是缺漏而需弥补之处。不去计较在这弥补过程之中有多少麻烦,沉心静气地去完成,自己的短板才可能有所提升。

高三的冬天轰然而至,慢性子的我固守一成不变的学习方法来适应高三的快节奏,就像爬行动物挤在一群摩拳擦掌的猎豹中间,妄图用自己的方式来丈量高三这片广袤的土地。

奇怪地是,我发现这段时间很多同学习惯建立错题集,他们说这叫“做题后的反思”。我对此嗤之以鼻,因为将一道错题抄写、分析、消化之后就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我觉得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我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不容易改变多年的习惯,看到别人快马加鞭地利用错题集龟速前进,我就安慰自己“那样太麻烦了,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复习吧。”

就这样,我一直恪守自己的学习方法,像一颗孤独的行星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可高三接连几次的考试都让我的排名持续下跌,虽然老师和爸妈都没有给我施加太多压力,但自己心里的郁闷和失落是无法言说的。

对比这几次的试卷,我发现很多错题都是类似的。为什么相同类型、知识点的题我一错再错呢?正伤神时,同桌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是不是没有建立错题集啊。”“太麻烦了,时间那么紧张,誊写错题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题呢。”“那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已经记住了A、B、C三个单词,然后因为D、E、F过于繁琐于是就一直反复地背记A、B、C。一天过去了,看似这一天充实而忙碌,围绕A、B、C的练习做了整整一个笔记本,可是遗漏的D、E、F有一点点的弥补么?这就是为什你看上去每天进度非常快、动不动就是几十道题呼啸而过、看似非常厉害,而一个测验就能将你打回原形的原因。”

真是一语道破梦中人,原来同桌将我存在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我及时请教同桌关于建立错题集的方方面面,也深刻明白了高三复习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要怕一时麻烦。这时的我,在心态上跟前段时间判若两人。翻看自己的错题集,语数外理综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复习时可以直接看错题集,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容易加深印象,抓住了本质,参透了题眼,考试时的做题速度和正确率都大大提高。

就这样,我像一艘巨大的航船,平稳地驶向心仪的港湾。我非常清楚自己的方向,每天都能感受到成长,生活丰盈而完满。虽然有时成绩也会有波动,但我仍然以错题集为中心,并不厌其烦地整理翻阅,这种暗藏着向上涌动的充实力量,让我笑到了最后。

不计较得失:看重不如看开

生活中,人都是欢喜得,不欢喜失,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佛光莱根谭》说: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更何况我们的高三。对于得失,我们应坦然面对。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

不计较得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当然我也不会无故写一句无用的话来受入斥责,我只是单纯地认为,每一个想要做到看淡得失的人,必然应当了解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看重,从而才可能有机会放下这些负担。得失心不是错误,关键在于我们越在意这其中的得失,一旦有所不顺之处,就越使得自己变得烦躁,或者对于自己所走的路产生怀疑。

离高考还有五个月的时候,紧张的气氛不必说。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在心里默念:神啊,保佑我,一定要考好,我努力复习了那么久。可事与愿违,你越在乎某件事,它越跟你反着来。我越希望分数节节高,可它总要跟我对着干。几次下来,我已经被分数消耗得毫无信心。要命的是,只要一到大考,晚上总会失眠,考前还会手心出汗。

高三,进步得慢就等于退步。分数当真是最不值钱却又最能刺激人神经的东西,尤其是当自己的排名离心仪大学越来越远的时候,而周围的同学却进步神速。我在痛苦和怀疑中快崩溃了,心想自己恐怕已江郎才尽。

无奈之下,我找到了心理老师,将我的烦恼一一抛出。老师安慰我说:“你是太看重分数了。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现在手中那一点点得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你应该这样想,考试考差了,至少我还有时间去弥补曾经留下的缺憾,考好了也不能说明我就万无一失;高考失利,说不定会收获人生另一番风景;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心理老师将我的问题一一指出并给予指导,那时我竟一下明了:是啊,有得亦有失。考得不好不正暴露了我的弱点,告诉我应该及时弥补吗?之后的大考小考。分数对我来说不再那么重要,而是指出我不足的及时雨。从分数中我明白现阶段哪些还没有掌握,哪些还需要加强。考好了,我明白前期的复习策划是正确的,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巩固;考差了,也给了我警醒和安慰,还没有高考,一切还来得及。

我终于明白,只有自己内心笃定,眼界放长放远才能够做到眼前的小缺憾、小得失都不能够撼动出什么情绪波澜。只要我们坚持走自己脚下的路,终有一日势必迎来自己的春天。

不过,看淡得失并不是“一切都无所谓”“考好考差随他去吧”此类的心态,尤其不是因为自己的懈怠或者疏忽等原因使自己退步时充当一个无懈可击的挡箭牌。

不计较完美:做好自己才是王道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于是,他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高考的脚步近了,时间给予我们的也少了,所以,每个高三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并为之搏杀。期待完美,这并没什么不好,或有什么不对之处。关键是实现完美的这一过程,该如何去走、如何去做。完美,也不过是一种类似乌托邦的存在,只可远观,大可不必故意为之。

说到追求完美,不得不提我的一位高三同学的故事。从高三寒假开始,本来年级排名五十名左右的那位同学真的是开始“用生命学习”:平时训练的试卷上不能出现基础性错误;一篇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还不算,连文中一些生僻的不常考的字句也要斟酌半天;上课必须把老师的一字一句都记住;训练的试卷一定要考到多少多少,如果没有做到,就罚自己晚上开夜车……因为他觉得,这段时间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直到完美。

这样高强度的学习,每天肯定不会超过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我想说,要真的坚持到高考,一般人的决心远远做不到。当然回报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位同学从月考开始到模拟考试,真的可以说进步神速,直至高考前最后一次大考杀进了年级前十,所有人包括老师和同学都是赞叹有加。只不过,高考前两周开始,他开始失眠,我每次进办公室都能看到班主任在不停地开导他,告诉他不一定对自己那么苛刻。高考,他发挥不佳,进入了一所一般的高校,令人惋惜。

有时候想到他,我真的很心疼。临近高考,身边很多人突然开始对自己的要求严苛到了刻薄的境地。我绝对没有嘲讽任何一个人的理想和目标的意图,但是我不得不说,拼了老命终于挤进北大清华,是为了之后被一大群轻松考到状元级别分数的“学霸”虐成所谓的“学渣”吗?没有人能够笃定自己在竞争中会胜出,那么也就没有人敢保证做到什么样才是完美,无论能力多强,智商多高。那更何况是绝对意义上的完美呢?对于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不过一旦过了头,结果很可能会是可怕的。所以为什么不先给自己一个定位,再给自己一个目标,奋斗并且达到它然后再给自己一个目标呢?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比上一次好,而不是过分苛求自己。如每次考试给自己设定一个发挥失误的底线和一个发挥超常的上线,不管结果如何都能接受,不至于太失落。不要让完美绊住自己,而是稳扎稳打,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我们不要随高考时间的推进就乱了阵脚,不要在学习上无限制苛求自己:更不要因为没有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过分“虐待”自己。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事情的结果不是强求就能得到,而是水到渠成。

上一篇:论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的情感教育 下一篇:做最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