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四个平台 培育人文精神

时间:2022-08-31 01:37:51

巧借四个平台 培育人文精神

【摘 要】本文阐述了借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教师魅力四个平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

【关键词】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教师魅力;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即人性、教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类文化的体现。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某些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道德水平低下、文化涵养不高、心理承受脆弱等问题。著名教授杨叔子曾说过:“没有优秀民族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空虚,就会异化,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 可见,人文精神关系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积极发掘学校里的人文因素,传承、培育、弘扬人文精神。

一、巧借课堂教学平台,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在人文精神的观照下,以学科教学为基础所展开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人文教育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历来也是教改的重点。因此,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既要积极发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又要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让学生接受教育于无声之中。

1.挖掘教材亮点,渗透人文教育。教材是渗透的凭借,渗透是通过教材来实现的。而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编写的,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特别是新课程、新教材更是突出了人文性。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教材内容,以人为本,渗透人文教育内涵,加深和扩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例如:《钓鱼的启示》可引导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藏羚羊的故事》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精神;《我没有钓到那条鱼》则可引导学生从小要学会脚踏实地干事。

2.捕捉动态生成,渗透人文关怀。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主张:“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鉴于此,教师应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应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时机,把人文关怀渗透其中。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父母的疼爱》这节课时,发现一个父母离异的学生低着头,流着泪水,她便悄悄地走过去,用自己的手擦去学生脸上的泪水,把学生搂在怀里,低声说:“老师的孩子和你一样大,今后老师就是你的妈妈。”上善若水,润物无声,正是这如水般的大爱润泽和点化着学生,才使学生敞亮自己,放飞个性,奔涌激情。

二、巧借校园活动平台,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弘扬,必然要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由此,学校可以借助校园中的各种活动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1.以传统民俗节日为载体,培育人文精神。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俗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传统民俗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因此,学校可以以传统民俗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可以带领学生外出踏青,打扫烈士陵园;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屈原那些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诗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运用母亲节和父亲节对学生进行尊敬长辈,热爱家庭的教育。

2.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培育人文精神。文化是校园的灵魂,艺术节是师生们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竞争意识,展示才艺,展示个性,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发展的空间。如课本剧《东郭先生和狼》,通过表演使学生明白: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教育学生,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护他人,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

三、巧借校园文化平台,默化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是人类文化传递、发展和创新的基地。他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是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文化启迪的主要途径。

1.营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古代诗人谢灵运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忘归”。 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墙壁、墙报、板报、校刊等,张贴诗句、格言、画像等营造浓厚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影响、熏陶和教育,真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创编特色校园制度文化。中华诗词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诗文教学不仅是文化、更是思想、品德、情操、人格的教育,意义重大。为此,学校可以以校或班级为单位,让《三字经》、《弟子规》、《文明礼貌语》等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如:以《文明礼貌语》为蓝本,编成通俗易记、朗朗上口的歌谣,以古典乐曲为背景音乐,创编自己的国学操在全体师生中推广。

3.展现学生精神文化风采。学生每天要有1/3的时间在学校度过,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等大多也都是在学校形成的。为此,光让学生学是不够的,那大多只是停留于表面,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所学化为自己的东西并把它展现出来,那才真正达到了目的。如:让学生用文字、图画,小报的形式,把对国学的理解,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学校再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在楼道内、宣传栏上、校园网上展示。

四、巧借教师魅力平台,潜移人文精神

这里的魅力包括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就是指教师的人品和文品。然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自然应该是人品高尚,文品一流。

1.借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人文精神。“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既要在主观上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还要从客观上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

2.借教师的学识魅力,潜移人文精神。作为教育者,教师当然要有渊博的学识即良好的知识业务素质,也就是一流的文品,不然,他怎么担当得起“授业”“解惑”之重任?当今社会,有知识无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教师既要从自身修养上来获得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要从客观上来培养,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去追求一种诗意人生 。这样一来,教师的独特魅力,就会像一丝丝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总之,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要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远离盲目和低俗,做进步的现代人。而21世纪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是中国希望之所在的关键。因此,作为教育者要站在培养高素质的“四有”新人,以及能够适应未来要求和挑战的高度上,从理性出发,把握当代学生的人文精神状况,重视其人文精神的重塑与培养,正确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文精神观。

上一篇: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推动民族融合 下一篇: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