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8-31 06:18:57

浅析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达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以教师之情激学生之情,引燃感情之火;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蕴藏的情感;以朗读来促进情感;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特点;用新课的导入语言,疏通情感之河是实现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世间最伟大的情感就是人与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体现在语文作品上不仅会使人与人的情感得到升华,,还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或奋发向上,或心怀感恩……..语文教材是情感的仓库,它或绚丽或朴实的文辞,总散发着氤氲的感情气氛,它或深或浅的思想联缀着感彩,它亦庄亦谐的故事传递着感情信息。因此,引领学生挖掘深蕴其中的感情因素往往能便教学思路更开阔,教育基调更健康,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达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一)以教师之情激学生之情,引燃感情之火。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艺术在于能激发学生心灵的情感,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情感,从孩子心灵深处发出的动量便越大。为此,教师应深入教材之中,充分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波涛,先感动自己,出言才会真切,才会有“末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才能在学生的心湖上荡起情感的涟漪。例如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教师的情绪应该是昂扬热烈的,激情喷发的语言引发学生热烈的情感,从而营造一种激愤昂然的气氛。教师的真诚感染着学生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又感染着教师的情感,就会形成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良性情感的情感场。因此,语文教师要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感奋的素质及能力,从语言、语调到神情姿态都要表现出一种兴奋的激情,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

(二)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蕴藏的情感。语文教材的情感丰富多彩。这里有亲情的倾诉,有友情的真挚,有爱情的坚贞;有崇高的爱国情怀,有深沉的对民生的关注,有对自然的热爱。有缠绵、有豪放、有感激、有愤怒,有潇洒有豁达。感情的河流奔涌在篇篇佳作之中,足以滋养贫乏的头脑,瘠薄的心灵。因此,学习《项脊轩志》学生不仅要看到作者借细节描写的高明,还应该能从那凄切的语言中,体会出作者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殷殷思念,这思念剪不断割不去,如那亭中的枇杷树浓郁茂盛。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不仅要看到死难者的勇敢,反动派的凶残,更应该激发起我们对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的兽性的憎恨,激发起我们对正直人生的钦佩对勇毅友爱的赞美。学习《离骚》让我们去思考人应该怎样去建立一个纯洁的精神家园。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要注意体会作者无限的思乡愁情;学习苏轼让我们懂得怎样以豁达的心胸去面对人生的挫折,处乱不惊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情感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之一。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擅长确定情感目标和善于把握实现这一目标的情感因素。对一篇课文,情感目标的确定要适时、适当、适中,切不可凌驾在现实之外。找不到达成目标的情感因素而设定的情感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包括教材内容的情感渗透、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反应。学生的情感调动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的调动,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三)以朗读来促进情感,击起学生感情的浪花。朗读往往是教学诗歌散文类作品融情于中的重要手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常能将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有人说“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之中”,这话不无道理。

文学家苏轼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读出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轻重,停顿的长短,读出文章的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或凄凉哀婉,低沉感伤……可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却淡化了阅读,教师的范读由不伦不类的录音代替,学生的朗读由对文章的分析代替,省略了读的过程就缺少了深入的涵咏体味,学生得到的只是理性的结论,而情感却是干瘪的。例如学习《再别康桥》时,开头和结尾虽然相似,但它表达的情韵却不同,开头是即将离去时的依依不舍,“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应该读得轻柔缠绵。结尾的离别是凋怅失落,是哀怨依恋,因此语速应更慢,读出其低沉哀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是一种迷醉,因此应读的热烈而沉迷。教师有了这样的范读,即使不着一字之析,也会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踊跃朗读的热情。他们在品读中自然也会理解诗歌的情感:这里有淡淡的哀伤,有浪漫的回忆,有深深的依恋,有无奈和失落。教师既要沉浸在课文的情感里,体会作者作品的感情,受到作品作者的感染感动,同时还要读出来,即能够通过自己朗读的声调语气读出课文的各种感情,感染学生。

(四)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特点。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情感内容与需求。一方面情感成长需要适合的情感内容,丰富他们的情感,使语文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一般地说,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胜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情感不稳定,既能很快激动,也容易冷漠下来。他们更易于接受情感的宣泄和艺术的感染,对于呆板的灌输式的说教具有自然的排斥,因此上课时需要教师将情感丰富地表露出来,以情激情,调动学生情感来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的丰富情感,需要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否则达不到情感教学的目的。教师上课时应有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要兼顾教学内容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反应。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上情感的良性循环状态。

(五)用新课的导入语言,疏通情感之河。语文教师应该有以凝练的语言创设情景的功夫,在导入的环节中创设情景,可以奠定教学的感情基础,营造一种情感浓厚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课文深入的感情体验,以情动情。 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情感的牧场,这里水草丰美,落英缤纷。教师只有做好一个管理者,才能使这片土地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有人说:美为道生,道陈情;美自情生,情富道。既然语文的魅力更多的缘自情感,那么我们多一些情感教学的思考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总之教师要达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首先在理解课文中所蕴藏情感的基础上,找准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然后采用朗读等手段,顺势利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一个升华和飞跃。

上一篇:在教学管理中提倡人文素质教育 下一篇:儿歌:儿童发展的必要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