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就是人生

时间:2022-08-31 05:49:43

课程就是人生

对袁湛江老师的敬重是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加深的,而当我读完这部洋洋洒洒的书稿时,如久行寂寞山谷者而闻同道足音,敬重之上愈加惊喜。

袁湛江不仅仅是卓越的校长、优秀的教师,也是扎实的课程开发者和实践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稿时,所产生的崭新印象。学校发展、教师管理、课程开发、教学表率,一般不能统筹兼顾;管理之善和教学之精,历来难以两全,但袁湛江真正做到“四美具,两难并”――正如运动场上,单项胜出可能,全能冠军殊难!

袁湛江的口语训练教程,为我们树立了教育的价值高标。也许,这仅仅是一本口语训练的教材而已,但实际上,背后是长达十几年的口语教育的实践。这样的实践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们往往对于当代教育沉疴痛心疾首,包括我自己,喜欢做一个痛快淋漓的批判者,而且往往把教育的振兴寄托在体制的变革上,在体制变革迟迟未来的时间里,大部分人让牢骚和消沉主宰了人生,但袁湛江很少对教育抱怨,他在自己的口语教育的园地里,规划、实施、反省、升华。一个教师,在时下的语境里,能做出什么?能走出多远?袁湛江的教育价值取向,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榜样,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就是提供了“正能量”。

口语训练为了什么?这同袁湛江对于素质的理解有关。在他看来,口语训练绝不仅仅是言语技巧的训练。古人云,“修辞立其诚”。改善语言,首先是诚意的修为,是素质的涵养,是自我的认同。我们的语文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一直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育对象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幼儿成长为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本来应该是神清气爽、溢于言表的。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恰恰无视学生语言的天赋(乔姆斯基认为人类有天生的语言机制),甚至扼杀学生的语言冲动。站立,挺不起胸膛;说话,听不见声音;看人,放不正视线……这不是我们在多数的课堂里看到的景象吗?有时候,我想,先不要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如何,先让孩子在公众面前能站直了大声地说话吧!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袁湛江做的,就是这样。

道术兼容,课程、教材、教法三合一,这可能是袁湛江这项实践的特色。我一向认为,学校的课程必须要让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形成一个三棱锥结构的课程模型,这样的课程设置才是理想的,才能够让学生受到立体的全面的教育。现实的情况是,学科课程扎扎实实,活动课程名不符实,隐性课程有名无实。而选修课程除了知识拓展类之外(浙江深化课改的课程分类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社会实践类),其余三类应该是以实践活动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属于活动课程。袁湛江的口语教程,正是属于三棱锥课程模型的其中一个棱面,当我们把这项实践放在课程建设的架构上来审视,才能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教材,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关键媒介,而这本教程的最大优势在于课程教材化、教材教学化。这是大多数教材编写者追求但未很好追及的目标,但袁湛江这本教程庶几近之。所谓教材化,体现的是严谨的逻辑性。口语表达的基本元素、口语训练的技术策略、口语训练的主要形式、口语训练指导课堂实录及评价这四个部分,先认识,后方法,再实践,完全符合教的科学。所谓教学化,突出的是适合教学的操作性:每一部分都有案例剖析、问题探究、思路引发、规范指导、训练实战、评价反馈等环节,本身就是一个活动教学的方案。

实践为基,又导向实践,是本教程的另一个特点。本教程不是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理论研究成果,它不以文献综述研究见长,也不是某些理论研究专家深思熟虑的逻辑推演结晶,尽管理论成果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非凡。本书是在多所学校开设“口语训练”校本课程经几轮教学实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也是袁湛江自己十几年实践探索的提炼和升华。先有实践和尝试,先有反思和调整,先有效率和效果,然后才有这本教程,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师心自用、向壁虚构的所谓成果的地方,也是它必将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这本书并不是想要创造一种理论,而是为广大读者提供口语实践训练的教程――学习活动和教学实践的程序和方法。口语的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口语的实践,本教程不是向学生灌输口语的知识,而是导向学生参与口语实践。实践证明,这样的教程立意是正确的。

凸显实践的价值,并不影响作为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一本实践性的教程,是否合理和适用,根本上是由学术理据来支撑的。所谓学术理据的来源,一般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引经据典的经院研究,一种是提炼实践的理论升华。这个教程的学术含量来自于后者,这也正是它富有创意和活力的原因。把口语表达的基本元素归结为观点、情感、内容、思路、语言、语音、语流、语态、场景、对象,这是袁湛江的独创;而他又把口语训练的技术策略总结为倾听、换位、互动、时机、分寸、角度、形象、逻辑、委婉、幽默十种,概念的概括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因此又保证了科学性。

如果,我们把这项实践放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考察,那么,它就是一个极好的选修课程开发的样板。与其他林林总总的那些课程开发的成果相比,这个教程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首先,课程开发者必须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或者爱好者,这样,开发就有专长作为基础,实施就能显示课程魅力。二十年以前,袁湛江就过关斩将,获得过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奖,后来又是一家广播电台的嘉宾主持。来到浙江以后,又担任了浙江省的普通话测试员。教师就是课程,也许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吧。其次,一门课程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完善的,或者说,偶尔为之的兴趣之举,完成任务的应付之举,对付检查的短期之举,都不能叫作一门课程。我们的“选修课程”,包括列入省选修课程目录当中的“精品课程”,有多少是源于教师的特长、经由实践的陶冶、根据不断反思改善而成的呢?我们不说课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单说在目前急功近利的课程改革潮流中,袁湛江这种脚踏实地、十几年如一日的态度和精神,是不是久违了的空谷足音呢?

事因难能,方显可贵;己有不足,见善思齐。积几十年教学资源,我都不可能开发出像袁湛江这样的口语课程。我们希望袁老师能够把这门课程扎根下去,升华上去。案例剖析、问题探究、思路引发等内容再多一些,规范指导、训练实战等环节再多一些,类似文章阅读训练的东西更少一些。如果可能,随书配发录音光盘效果更佳。这样,使《中学生汉语口语教程》真正成为一门口语训练的教程,成为袁湛江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一门“袁氏课程”。其实,一个教师,在长达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能够开发出一门(无需多门)这样的选修课程,就已经“功莫大焉”了。

上一篇:家居陷「圈地增怪圈 下一篇:惊蛰春分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