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如何一举三“得”

时间:2022-08-31 05:09:54

阅读教学如何一举三“得”

[摘要]要使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一举三“得”,即得意、得言、得法。“得意”是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得言”是积累和运用语言,领悟文本形式表达的功能和效果。“得法”是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语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中国分类号:G633.3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观是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阅读教学的价值观是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要使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一举三“得”,即得意、得言、得法。“意”是指文本的言语内容;“言”是指文本的言语形式;“法”是指学习方法。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得意”为经,“得言”为纬,“得法”渗透其间。[1]

一、文本“得意”马蹄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得意”,是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得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确保了阅读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性,也符合了阅读教学的原则,遵循了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规律。阅读教学中,文本“得意”的价值取向“马蹄疾”,理解“得意”须“尽欢”,只有这样,阅读效果“如意”的表现态势才显得不那么夸张。[2]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一文,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写的虽然是平平常常的种树故事,但却借种树之道比育人之理,给人以无尽的启迪。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确定引领的缰绳。王崧舟老师曾说:“文本细读要指向语文的最小的意义单位――词语”。“不确定”一词是《桃花心木》文脉所在,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在种树人为“我”解疑时所言:“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这两个“不确定”是指桃花心木成长过程的“条件的不确定”:包括浇水间隔的天数,浇水的量和来喝茶看树苗的时间等;后两次是“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到的道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两个“不确定”是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深刻体悟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深刻的道理变得生动真实。

二、“得言”秋日胜春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得言”,就是积累和运用语言,领悟文本形式表达的功能和效果。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品读中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言素养,达到“言与意齐飞,涵咏共读写一色”的境界。[3]一语令人深味处,不言容易“得”言难。“得言”,必须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抵达“得言”秋日胜春朝的最高化境。

例如,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设计这一语言练习:看到这样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有的学生用儿童特有的温情邀请小女孩到自己家里来感受家庭的温暖,如“凝视着书本插图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真诚地对她说:‘我一定要为你送去可口的美食,保暖的衣物,珍贵的节日礼物,让你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时时刻刻都得到关爱和体贴!’到那时再让我们一起手挽着手共同燃亮爱心的火炬,让爱洒人间,情暖人心,人人都生活得自由、幸福、快乐!”有的学生引用歌手熊天平演唱的《火柴天堂》,用凝练深沉的语言来演唱自己的心情:“走在寒冷下雪的夜空,卖着火柴温饱我的梦……一包火柴燃烧我的心,寒冷夜里挡不住前行。风刺我的脸雪割我的口,拖着脚步还能走多久?有谁来买我的火柴?有谁将一根根希望全部点燃?有谁来买我的孤单?有谁来实现我想家的呼唤?”同样的主题,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这也是阅读教学个性化的体现。

三、偏依“得法”多求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得法”,是指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语文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级的复合系统,是一个以理解意义为中心的、由认识、理解、评价、创造等不同发展阶段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过程,须根据学生实际和能力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进行扎实、有序的训练,方可奏效。别从仙客求“得法”,林下还登说“得法”――学生应对阅读进行整合,学会从整体来阅读,真正学会阅读、感悟阅读;偏依“得法”多求药――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4]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之旅,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的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学生除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要把课外阅读变成了自觉自愿的行动,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阅读本身。“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能力是在有效阅读中不断形成的。

当前阅读教学的基本矛盾是现代社会对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要求与落后的教学方法、低下的教学效果间的矛盾。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日益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要行之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努力实现一举“三得”。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3]孟强.以“语言文字”为支点,实现“美丽转身”[J].小学教学,2011-06.

[4]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J].新语文学习,2007-03.

上一篇: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探讨 下一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