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培养语感的“缰绳”―品味语言

时间:2022-10-13 05:58:10

紧紧抓住培养语感的“缰绳”―品味语言

摘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教师应紧紧抓住品味语言这根“缰绳”,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引导他们结合语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辨析、感悟等能力,使学生的语感水到渠成。

关键词:语感;品味语言;比较;推敲;结合语境

中国分类号:G633.3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①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虽形式多样,但只要紧紧抓住品味语言这根“缰绳”,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辨析、感悟等能力,学生的语感就能水到渠成。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②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语言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搭建一个富有匠心的品味语言的平台。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呢?下面结合对《春酒》一文的教学,浅谈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一.比较替换,品味语言的精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③比较,是品味语言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比较揣摩语言的精妙,发出不同的声音,对文本语言进行个性化的阐释。

例如,《春酒》一文的题目值得细细品味。当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后,可顺势发难:你能否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替换题目,来体现作者蕴含在春酒中的美好丰富的情感呢?并请说明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取名为“乡情酒”,有的取名为“思乡酒”,还有的取名为“暖心酒”、“快乐酒”。在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然后明确:作者之所以以《春酒》为题目,是因为它意蕴丰富,春酒激起了一种思念,作者思念的是浓浓的乡情,思念的是童年的欢乐,思念的是家乡朴实而又充满年味的乡土文化……可见,比较,是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语言“比较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比较品味语言的精妙,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水准和境界。

二.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的情韵

语言大师朱光潜曾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先生说的“谨严”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在语言品味教学中,也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语言,要让学生注意关键字词,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环境描写的句子,特别注意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等,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他们真正读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

如,一位学生在品读《春酒》的细节描写时,一开始,学生是这样说的:“我觉得这里写的很有趣,它说明我童年时代很调皮。”我觉得学生的回答太笼统,于是我就引导他去推敲字词:当你读到哪些字词时,你有这种感受?并具体说出来。于是,很多学生开始了逐字逐句的“推敲”。

下面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幕:

……

师:文中有那么多描写童年生活的细节,请同学们说说看,哪一个细节让你感觉特别有趣?

生1:我找的是第三段“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里写出了小花猫喝完春酒以后的神态、动作。

师:具体是哪些词语?

生1:“舔”,说明春酒非常的甜,让小花猫不停地舔嘴巴。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2:我觉得“酒仙”这个词语特别有意思。因为小花猫不是人,但作者把它比喻成一个“酒仙”,非常有意思。还有“呼呼”这个词语写出小花猫非常憨厚可爱的样子。

师:好的,大家有没有关注其他描写童年生活的细节?这位女同学。

生3:“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一句中我觉得用“蜜蜂”很恰当,这里通过比喻写出了“我”喝春酒回来有收获的样子,很满足,觉得自己像蜜蜂一样。

师:你的联想真丰富。蜜蜂采蜜的收获跟“我“喝完春酒的样子连在一起了,很好。童年时的我因为春酒而感到那样的快乐,可童年时的我最喜欢喝谁酿的春酒?

生:(齐声)母亲。

师:相信母亲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让大家把文章里描写母亲的片断拍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学生分组找)

生4:我最想拍的是这个镜头,“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因为这个镜头写出了母亲非常高兴、得意。

师:显然,这里的“得意“是一个褒义词,不是得意洋洋,而是听到别人赞扬后的自豪。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角度吗?

生5:我是从“补气、健脾、明目的哟”可以看出母亲对她的八宝酒很有信心,而且对酒的药用价值很认同。

师:母亲酿的八宝酒有这么多的作用。这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

生6:说明母亲很能干。母亲自己不喝酒,但是她给每人分八宝酒,又体现出母亲的好客和热情。

师:从刚才大家对文中细节的拍摄中,我们感受到母亲身上的那种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

……

像上面这样,在引导学生推敲字词的过程中,既避免了对课文的架空分析,又使课堂焕发出语言文字的活力与精彩。学生和阅读文本不断发生碰撞,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开阔,兴趣也越来越浓,这不能不说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把学生吸引住了。

三.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意蕴

就语言的运用而言,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语境都有制约功能。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结合语境阅读,即把某些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思考,才能根据上下文意或情境意义,迅速而准确地判断领会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才能使学生准确把握语言的意蕴。

在引导学生品读《春酒》末尾一句“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时,我做了如下引导:请大家结合上文具体语境,试想,如果有真正的家醅,作者能泡出具有家乡味的八宝酒吗?请各小组进行讨论、发言。

生1:我们小组认为不能。因为作者现在生活在美国,美国是不过春节的,即使作者泡出了真正的八宝酒也没有其它人来喝呀。

生2:我们也认为不能。因为作者儿时生活在农村,邻里之间相处是非常融洽的。而美国人与人之间要冷漠一些。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不能。因为母亲的春酒是作者在儿时感受到的,即使作者现在回乡喝母亲的八宝酒,也难以找到儿时的味道,更何况作者远在美国。

生4:我们认为,作者文末的家醅表面是指“自家酿的酒”,而实质应该是指作者家乡的人情与风俗。没有家乡人淳朴的人情与特有的风俗,怎么能泡出那杯具有家乡味的八宝酒呢?(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是啊,那纯朴的人情与浓浓的乡情才是真正的家醅,才是作者灵魂的栖息之地。与其说作者是对春酒的迷恋,不如说是对春酒中那份难以再演绎的人情味的依依不舍。

……

在上面的教学实践中,听着学生日臻成熟的分析,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分析,都是结合具体语境和自己的感悟由衷而发,尽管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完善,但是,只要让学生结合语境去触摸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像这样,学生的语感何愁得不到培养呢?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品味语言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解读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相信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本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才是阅读教学正道”的信念,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喜爱和品味的乐趣,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①③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刘守旗:《教育的艺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交流 合作 提高 下一篇:让学生快乐抒写,轻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