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时间:2022-08-31 04:07:53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摘要】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我们只重视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只强调附属内驱力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根本没有学生说话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被动的,这样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为此,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还给学生真实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

目前,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种类型: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教学中,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精心制作五花八门的课件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曾用多种多样的办法来奖励和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往往忽视了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为此,我想谈些个人的看法。

1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必要性

自我提高内驱力又称自我提高的动机,这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它虽然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但对学习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赢得在学校中的一定地位而使自己有一个相应的学习成绩或能力特长。而努力学习。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我们只重视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只强调附属内驱力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多表扬,少批评”,“多奖励,少惩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剥夺了学生自我提高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 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方法

2.1 教师要为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活创设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置身于相宜的情感氛围中,展开认知活动,实现主动学习。认识与情感并重,就是教师必须创设机会,将教学演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或渴求,让每个有特长和潜能的学生都能产生探究的欲望,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激活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使其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新课程是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师应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段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华。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领空遨游。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2.2 教师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目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常用的方法,除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极力提倡的“小先生”法外,还有“作业批改激励法”、“学习内容自选法”、“效果自我评定法”、“习题自编法”、“互助法”。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上课时,教师可改变常态,把要学习的内容与练习先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挑选,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学习起来都比较认真,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中,及时的效果自我评定,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就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成绩有进步的,就及时进行肯定、鼓励。促进学生自我提高,增强自我信念。让学生在自信中学数学,时时处处感受到“我能行!”。课后,可给学生留一些开放性的作业题,如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动手编题。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知识内化,自我提高的过程。

2.3 重视体验,享受自我提高的乐趣。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整个过程中,通过激发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课堂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也是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3 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注意点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学生被动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从教材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即所谓的“以本为本”、“以教论学”。“怎么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这不乱套吗?”“怎么能先学例2,再写例3,到底我是老师,还是你是老师。”“老师的就是标准答案,跟答案不符的,就错。”根本没有学生说话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被动的,这样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为此,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还给学生真实的数学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与调整教学,做到“以学定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自我提高的过程。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思想的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作为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寒假里,有位学生在给我的信中就提到这个问题,让我深受启发。他在信中说:老师,我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是我很乐意为班级里做事。在做眼保健操时,我多么羡慕值日长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督促我们认真做好眼保健操,俨然是一位“小老师”。下学期里,能否让我也当一次“小老师”?

是啊,我们总以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什么都不行,早自修时,教室里的“小老师”也总是这几张熟悉的面孔,殊不知忽视了其他同学,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扼杀了他们自我提高、自我发挥的积极性。要知道,如果学生真的认为他们缺乏某种能力,他们通常会以为自己将永远无法获得这种能力。因此,他们往往就会停止努力,最后完全放弃――这种现象在动机心理学上称为“学习绝症”。假如这样,那么我们教师不就成了“千古罪人”?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对那些“学困生”,扬长避短,发挥他们的优势。可让他们在“听写词语”、“口算校对”、“领读课文”等方面当“小老师”,让他们也走上讲台,,体验成功的快乐,让他们相信自己:我行,我能。找回自信,发现真实的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激活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自信心、自尊心和所向披靡的心理力量。

收稿日期:2008-3-28

上一篇:数学学科中“换位教学”的几点尝试 下一篇: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