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信用担保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2-08-31 12:35:14

关于山西省信用担保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一、山西省信用担保业发展现状

由于信用担保业的统计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本文采用担保协会的口径。

(一)担保体系逐步完善,担保实力不断提高

截至2009年6月末,山西省信用担保机构达323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有80家。目前,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性和互担保机构为两翼,省市县三层担保机构和谐发展的“一体两翼三层”的组织体系构架,政策性担保机构中省级1家、市级11家、县级56家、其他部门12家。截至2008年末,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范畴的担保机构共计80家,注册资金共计35.02亿元,最大的为3.1亿元,最小的为10万元。

(二)担保业务量不断增加,担保作用不断增强

截至2008年末,全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80家信用担保机构当年实现担保总额77.72亿元,比上年增长25.05%,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担保总额为53.16亿元,比上年增长54.33%;累计为10200户中小企业提供过信用担保业务;累计代偿额为1.28亿元,代偿率0.4%,损失率0.2%。2009年上半年,各类政策性担保机构共为518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28.45亿元,同比增长56.56%。

(三)担保行业覆盖广泛,担保品种日益丰富

目前,山西省担保已涉及煤炭、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制药、轻工、建材、纺织、食品、农业、流通、餐饮和医疗、文化、教育等多个行业。担保业务品种不断丰富,形成了以融资担保为主,买卖履约、投资履约、工程履约、企业财产诉讼保全、商业票据贴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等多个担保品种互相补充、交替运作的局面。

二、山西省信用担保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因素

(一)信用担保机构数量少,业务开展有限,地区分布不平衡

截至2009年6末,虽然省和11个市级政府均成立了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只有56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占全省县级区域的47.06%。担保体系基层网点不完善,广大中小企业难以寻求可以合作的专业化特别是政策性担保融资渠道。同时,一些部门和市县的担保机构并未真正行使职能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

(二)资本金规模小,担保能力弱,担保作用发挥有限

截至2008年末,全省纳入担保体系范畴的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为35亿元,而其中作为体系主体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虽有27.06亿元,占其注册资(本)金规模的75.2%;作为政策性担保体系的骨干力量,全省11个市级担保机构户均货币资本金为8636万元;作为政策性担保体系的基础,45个县级担保机构户均货币资(本)金为1156万元,特别是500万元以下货币资(本)金的有13户,最少的仅100万元。这种规模实力弱的现状难以大规模撬动银行的信贷资金,更难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人员素质低,经营不规范,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担保公司专业人员稀缺、素质良莠不齐,导致担保机构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对辖内中小企业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缺乏必要的信息储备,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全面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和标准,内部治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弱。部分担保公司只是作为一个“行政部门”在有“政策性”业务需要担保时加盖担保章而已;部分担保公司存在违规经营:一是超范围经营。如为企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提供保证金垫资等。二是资本金不实。资本构成中现金资产偏少,固定资产偏多,削弱了其担保能力。三是以担保之名,行信贷之实。少数担保公司以金融创新为名,开发和营销一些中介融资产品非法集资牟利。四是非法垫资。担保公司对被担保企业垫资还贷,形成“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担保-担保公司垫资还款-企业重新贷款偿还担保公司本息、担保费和手续费”的资金周转链。

(四)银保合作有限,风险分担不对等,企业融资成本高

一是担保机构可选择的合作银行有限。长期以来各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国有大型银行撤并基层营业网点或上收贷款审批权,股份制银行网点缺乏等,导致市县担保机构可选择的中小企业贷款银行十分有限。二是银行认可的放大倍数有限,担保公司盈利空间有限。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有担保机构信用“一般放大5倍,最高不得超过10倍”的规定,但太原市金融机构最高认可省担保公司5倍放大的信用担保额度,基层金融机构普遍给予担保机构2倍甚至一倍以内的信用担保额度。三是银保合作双方难以“分担风险”,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尽管国家规定“担保机构与银行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贷款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对贷款按比例担保”,但商业银行要求担保公司承担全部风险,造成担保公司与银行二者承担的风险严重不对称。四是银行贷款所要求的额外条件多。有的银行向受保中小企业提出诸如转移基本户、存款或者购买其承销的基金等各种额外要求。

(五)风险补偿制度初建,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风险防范薄弱

山西省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对担保机构资本扩充和风险准备金拨补的具体比例要求。之前,只有省担保公司、部分市和个别县的政策性担保机构能够较持续得到同级政府扩充的资(本)金和拨补的风险准备金。2008年全省11个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共获得2900万元风险补偿金,户均只有263万元。

担保业作为高风险行业,首要的是应做好风险分散和防范能力,做好反担保、再担保,提足准备金和保证金等,但由于担保机构资本金和收益有限、被担保对象信用等级较低等原因,担保机构往往反担保和再担保不力,也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准备金和保证金提取不足,风险防范和分散有限,潜在风险较大。

(六)有效监管缺乏,行业标准不一,市场运作无序

无论是担保公司的市场准入,还是日常经营运作均缺乏相应制度和统一标准,造成担保机构良莠不齐、政府干预、保费不一和风险管理不力等问题。一是市场准入问题。目前,各类担保公司成立仅在工商行政部门按一般公司条件注册登记即可,对最低资本金要求没有明确限定。二是缺乏有效的行业标准和行业指导,尤其是对于商业和互担保机构,许多担保公司在担保额度、担保费用、反担保制度、银行协作等问题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仅依靠内部股东会员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大多数运作不佳。三是监管部门不明确。银监会作为牵头部门指导地方政府对担保行业进行监管,地方政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要求,确定监管部门,但目前仍没有明确监管部门。四是政府干预。目前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部分担保公司存在政府说了算、领导定项目等指令性现象。五是担保费用标准不一,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和道德风险。

三、推动山西省信用担保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健全担保体系,整合担保机构,提升担保信用

一是明确要求并督促各级政府对所辖区内至今尚未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县(市、区)做出整体规划、制定组建方案。对于确实不具备独立组建担保机构的个别县(市、区),可以选择入股上一级担保机构、或设立担保基金分担担保业务风险等灵活模式,最终形成以省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为龙头、市级机构为骨干、县级机构为基础的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整合机构,集约化经营。在担保行业初步走上规模化时,应参照安徽、黑龙江、江西等省经验,适时引导具备条件的相关担保机构特别是政策性担保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其向以股权为纽带的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密切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的联动合作关系,并鼓励和积极支持建立为担保机构服务的再担保机构。三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按照市场的要求,支持、鼓励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或者互担保机构,作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补充,弥补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缺失,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最终优化形成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投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二)加大资金投入,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实力

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的直接投入力度。可根据财力情况,直接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入资本金,或运用转移支付资金,或整合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等形式来增加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投入,加快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扩充机制。二是建立健全风险补偿金制度,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投入。加快建立风险准备金的拨补机制,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部门应严格按省政府明确的风险准备金拨补比例,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拨付风险准备金;对非政策性担保机构,按其当年新增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额予以1%的风险补偿,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其担保信用。三是向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费补贴。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实行中小企业担保项目下浮20%保费收取比率的,应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保证担保机构的利益不受损失,有效调动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密切银保合作,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担保业务发展

一是开展担保机构资信评级。加强省财政厅与人民银行的合作力度,共同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资信评级活动,予以担保机构资信等级划分,有效推进担保机构的信用建设;二是争取担保倍数放大。根据外部评级结果,加强与银监局的合作,有重点地促进金融机构放宽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合作条件;三是推动银行积极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在担保业务审批程序、担保市场开辟、风险分担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争取银行的有效协作。

(四)加快行业立法,确立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监管

一是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担保行业的法律,以法律形式对担保机构市场准入、运作规则、监管制度、从业人员资格等进行明确规定,使担保机构的设立依据、市场地位、机构职能、经营活动等得到法律的有效支持,行业监管有法可依。二是尽快组织研究制定《山西省信用担保机构管理办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为信用担保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工商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财政部门之间应建立职责明确、信息共享、运行高效的担保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四是健全信用担保监管制度。加快制定统一完备的信用担保业备案管理、信用评级、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报表报送等制度,加强担保机构开业、营运监管,督促其提升服务信用和从业人员素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上一篇:银行信贷运行特点及未来趋势 下一篇: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