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辈子的良心工程

时间:2022-08-31 09:34:03

教育是一辈子的良心工程

面对幼儿园的孩子,她是他们最能干的“伙伴”,倾听孩子的声音,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面对家长,她是一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致力于科学引领,携手同行;

面对团队,她是伙伴们专业成长的分享者、见证者;

面对社会,她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为孩子的未来甘当铺路石。

15年来,她将情与爱挥洒在幼教事业上,倾注到每一个幼儿身上,在幼教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辛勤地耕耘着,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曾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骨干教师、渝北区首届名师工作室优秀学员……她,就是重庆市渝北庆龄幼儿园骆晓莉老师。

孩子不是表演的道具

1998年,骆晓莉怀着五彩斑斓的梦迈出了师范的大门,走上了她将为之奋斗一生的岗位――幼儿教师。当第一次面对几十个天真无邪的幼儿时,她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所热爱的幼教事业,我要做的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为这一平凡的事业贡献毕生的力量!

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她,激情四射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上。可是,当她面对几十个天天围着自己转的小天使时,任凭怎么努力,却总是遭遇各种委屈和无奈。这是骆晓莉有生以来内心最为挣扎的一段时间,一个个片段她至今记忆犹新:“2000年的6月1日,为了庆祝一年一度的儿童节,老早就开始为庆祝活动筹划、排练。在舞台上,正当我们准备收获成果时,意外却发生了――孩子们拿着手中的道具扇起了地面上洒落的五彩纸屑,完全忘了表演的事情,尽管我在台下‘疯狂’地嘶吼,依然不凑效,台上乱成一团。我们精心排练的表演泡汤了。回到教室里,我没有办法对孩子们说出原本准备好的鼓励之辞和节日的祝福,黑着脸陪着孩子过完了属于他们的儿童节。那天晚上, 我久久不能入睡,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委屈的泪水洒满了枕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她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她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吸取她们的工作经验;业余时间,她苦练教学基本功,勤学专业理论知识;工作中,她刻苦钻研,积极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一年的时间让骆晓莉开始释怀――“真正的师爱不会是黑着脸,真正的沟通不是成人单方面地说教……‘六一’,本来就是孩子的节日,孩子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过属于自己的节日又有多大的过错呢?学前教育是为孩子们服务,孩子不应该在‘六一’那天还成为表演的道具。”

做教育就是做良心

从踏入工作岗位那刻起,到2007年自己也初为人母,八年的时间她真正将自己沉淀了下来。她在浩瀚无垠的知识中尽情游荡,在无限未知的儿童天堂中尽情探索,将“理念”“方法”“行为”做到了统一。而在此过程中她一直坚守着“做教育就是做良心”。

一句平淡的话,却有着不平凡的行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初为人母的她对教育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对幼儿教育更为热情与执着。还没有休完产假的她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中,因为她不放心那30多个孩子。

“九月份开学,班里来了一位‘特殊儿童’明明。明明有明显的攻击倾向,只要是和小朋友在一起,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厕所,他都会去惹其他小朋友,因此,我每天都会收到幼儿和家长的告状。一天,园长收到了一封来自我班多名家长联名写的信,家长们要求该幼儿转班或者转园。这个消息于我无异于一道晴天霹雳。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而幼儿园又是这些孩子家的港湾和爱的归宿。无论怎么样,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我不能浇灭一个家庭的希望,更不能让孩子离开这爱的港湾。力排众难,无论多辛苦,多累,我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我要留下这个孩子。每当我疲惫不堪的时候,我都坚守‘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最后终于让孩子步入了正轨。明明已毕业多年,却多次来幼儿园看我。”

“这种幸福也许是你感受不到的。”

正是因为她的不抛弃,不放弃,正是因为她的一句“做教育就是做良心”,让一个又一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也让骆晓莉找到了幸福的密码。

学习不是为了竞争

15年的磨炼,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的领悟,看似很简单的教育,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给予孩子的太多太多,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学什么,怎么学?骆晓莉从一个孩子身上找到了答案。

“那是一个叫毛毛的小男孩,据了解这个孩子几乎没有朋友。他来幼儿园第一天,给我的见面礼就是接连打哭了四个孩子,面临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有一天吃面条,调皮的他竟然把一整碗面条倒在了小朋友的身上,之后还嘻嘻哈哈。我再也不能回避了,非常生气地说:‘毛毛,你给我上来!’然后用严厉的目光和他对视:‘你看着我的眼睛。’他仰起头望着我,突然嘻嘻地笑了:‘老师,你的眼睛里有个我!’此刻,我心中的怒火竟奇妙地熄灭了,深深的自责令我轻轻地蹲了下去,拉着他的手:‘对呀,我喜欢你,所以眼里装着你呀!而且,你还在老师的心里。你想听听老师心里的毛毛是怎样的孩子吗?’他迅速地回答:‘当然是乖孩子了。’‘那怎样才是乖孩子?怎样做大家才喜欢你呢?’‘我……’他低下了头,再看看我的眼睛,走到了那个小朋友的身边,小声地说了一声‘对不起’。慢慢地,毛毛变了,开始主动帮大家收玩具,对小朋友也有礼貌了,可爱的他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毛毛的那一句“你的眼中有个我”,让骆晓莉找到了遇到困难时的解决办法――向孩子学习。在生活中是,在教育教学中也是。

“那是一次户外活动区环境创设,在创设的过程中,我和幼儿园其他几个老师在观念上有点小分歧,他们认为我们这次的环境创设一定要比其他老师做得好,一定要拿个奖什么的。当时我就提出了反对意见,我们做这个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是为了拿奖。”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对于骆晓莉而言,这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句大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教育行为上的准则。

正是由于骆晓莉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她从一个普通的幼儿教师,做到了班主任,到教研组长,再到副园长。 职务变了,她的压力更大了,但她的追求却始终没变;就像蜡烛一样为了幼教事业,默默地燃烧着自己。

上一篇:新教师巧对新小班 下一篇:名利,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