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31 07:06:57

“影子银行”研究综述

摘 要:近期影子银行系统在西方取得快速研究进展,本文对相关方面的突破性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与我国在影子银行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比发现国外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和监管,为规范中国影子银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影子银行 金融监管 信用创造

自中央银行产生后,私人货币供给主要体现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力上。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将投资银行等市场型金融中介推向风口浪尖,揭示出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金融中介体系―― 影子银行体系。研究影子银行体系问题,对洞察全球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以及制订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1.影子银行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影子银行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董事Paul McCulley于2007年首次提出,他将之定义为“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又被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或平行银行系统,其产生与发展最初与美国金融产品创新密切相关。克鲁格曼(2009,p.151)研究认为影子银行的这种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信贷资金、实现信贷扩张的融资方式,使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2.影子银行的特点

2.1高杠杆性。由于影子银行不必保持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资本充足率,因而不必要受制于杠杆率约束。IMF研究表明,2003年世界十大投行平均杠杆率尚不到23,而到2007年底这一数据已达30.6。

2.2资产的高度流通性。高度的流通性意味着资产既可以随时成为货币存量,也可能随时收缩造成流动性枯竭。影子银行通过证券化资产的方式进行融资商业银行会通过控制总量而非利率来控制贷款,信托公司会在市场上寻求被商业银行边缘化的客户。

2.3信息的不透明性。影子银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且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负债表之外,所以基本不受政府监管,加之金融衍生品交易大多在场外柜台进行,无疑增加了政府的监管难度。

3.影子银行的脆弱性及监管分析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有无限放大其经营风险的利益倾向。在经营过程中,影子银行往往采用高杠杆比率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有着更大的系统脆弱性,更易滋生金融泡沫和导致金融市场动荡。

Allen and Gale(1997)将金融体系风险分散的功能分为横向风险分担和跨期风险分担,在横向风险分担上,影子银行体系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盖特纳(2008)研究发现,影子银行体系不仅低估了市场的风险水平,还极大地增强了全球市场的关联度。王晓雅(2010)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由于自身的期限错配、自我加强的资产抛售循环、高杠杆率及风险跨境传递,存在着严重的脆弱性和重大的潜在风险。

虽然有关影子银行监管及发展模式的文献众多,但在措施方向上各国学者几乎统一了口径――政府要承担起更多责任。Morgan Ricks(2010)论证了看似成熟的模式――长期金融资产与短期债务转换,其实是有固有不稳定性的,且这种内生性能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从而推出政府干预的合理性。James Aitken(2010)强调监管部门加强对表外资产的关注。政府在场“监管战争”中应担负的角色不言而喻。

4.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情况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也已随着金融部门的深化发展和全球化进程而显现出来。丈维虎和陈荣(2010)得出我国的影子银行可分三类:银行业监管机构批准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核准或报备的专业性公司,民间的地下金融活动。袁增霆(2011)认为当前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影子银行机构是金融业中的理财业务相关部门,理财产品在内部实现了“脱媒”、证券化和私募基金的设立等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实质。

国内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活动反映了监管体制与银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一种货币信贷的政策环境,适应这种来自金融体系的内生性货币与银行信用创造,要胜于强行阻断。(袁增霆,2011)对于影子银行,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具体,提出的建议较为简略。

5.有待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建立新的运营模式。影子银行系统存在着高风险、难监管等问题,先进的运行模式可以拯救影子银行系统,Nicola Gennaioli、Andrei Shleifer和Robert W. Vishny(2011)给出的模型在追求高收益、低风险方面得到了良好效果。

设法跨越国际合作“鸿沟”。由于影子银行风险传播具有“链式反应”,如何促进国际上不同的金融体系的融合以及尽量实现全球金融的一体式监管等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Alessio M. Pacces.The Role and the Future of Regulation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Uncertainty Perspective[P].2009,8.

[2]Gross,Bill. 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M].Fortune, 2007(11).

[3] 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O8年经济危机[R].中信出版社,2009:151.

[4] 徐清.从不对称信息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3).

[5] 易宪容.影子银行与公地悲剧[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0,7:33.

作者简介:

庞玉洁(1990.8-),女,汉族,内蒙古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本科三年级。

石磊(1991-),男,汉族,内蒙古人,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在读本科三年级。

上一篇:关于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思考 下一篇:贵州省烟草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