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的几个“抓手”

时间:2022-08-31 06:11:08

文言文学习的几个“抓手”

文言文又称“古文”,由于古今在语言习惯和行文习惯方面存在看一定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往往感到很难,有时一篇文章搞懂了,但遇到新的篇目,又茫然而不知所从,在考试中,也往往顾此失彼,到高三总复习时,学生更是叫苦连天。我认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就应从文言基础积累开始,找到文言文学习的“抓手”,树立得分意识,以不变应万变。

1.通假字应积累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

通假字是有特点的。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 “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意思的不同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如“说”与“悦”,“蚤”与“早”,“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2.古今异义要区分

古今异义现象是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演变过程中,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如果学生在平时积累时,能分门别类,就容易多了。

2.1 词义扩大。如,“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又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河”古代专指黄河,现泛指河流。

2.2 词义缩小。如:“沛公居山东时”。(司马迁《鸿门宴》)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3 词义转移。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又如,“暮古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今义指色彩。

3.一词多义不马虎

一词多义,看起来既简单又好识记,但这往往是一个陷阱,搞不好就会出错。因为学生明显学过这个词,也积累了,但在不同语境中它的意思却不相同,因而说它又是一个难点,还需要多积累才是。

如:“造”,学生一看,就是个动词,“制造,作”,《诗经•郑风•缁衣》中,“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但在《战国策,宋策》中“造大国之城下”,“造”又是“到……去”。成语“登峰造极”中,“造”也是此意。

如“寻”“之”“适”等好多词,它往往有多个意思,而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另外,18个重点文言虚词,它们分别有若干个义项,也是高考必考题,应加以细分,予以掌握。

4.词类活用有妙招

在文言中,词类活用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既是阅读文言文的重点,又是难点,应特别加以注意。关于名词动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相对好理解些,我不想多谈,现就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分析技巧谈一下。

4.1 名词作状语。

名词不能修饰动词,如果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它一定作状语。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中的“南”、“西”,是“向南”、“向西”之意。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景”,“像影子一样”。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积》中的“笼”,“表凭借工具,用笼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像犬一样”。

“星罗棋布”,“狼奔豕突”。成语中保留的名作状。

4.2 使动用法――见于事实。

现代汉语也有这一规定,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并且有使宾语怎么样时,它往往使动。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使…..生”。(《捕蛇者说》)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使……活”。(《鸿门宴》)

有些形容词带了宾语,并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它也使动。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苦”“劳”“饿”都使动。

又如: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中的“勤民”是“使民劳累”。(《崤之战》)

4.3 意动用法――存于意念。

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即“认为怎样”、“感到怎样”。

如:“不耻相师”中的“耻”是“感到羞耻”。(《师说》)

又如:“今太子迟之,请辞诀矣”,中的“迟之”是“认为这件事办得很迟”。(《荆轲刺秦王》)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学生很容易搞混,只记一点,使动,见于事实,意动,存于意念。

以上几点,是我对阅读文言文时必须要掌握的几点知识的归纳。我相信,只要学生搞清了以上几点,就会在阅读文言文时找到“抓手”,不至于手忙脚乱。当然,关于文言句式,特别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文言翻译的技巧,也是重点,希望学生也予以重视,加以掌握!

收稿日期:2011-05-16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法教学 下一篇:数学教学的过程应始终贯串现实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