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努蒂翻译思想与鲁迅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时间:2022-08-31 04:47:45

韦努蒂翻译思想与鲁迅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摘 要:对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以及鲁迅的翻译思想作了深入地对比分析,从韦努蒂翻译思想的核心观点出发,剖析了韦努蒂对翻译学的重要贡献,同时对鲁迅的翻译思想进行了历史的分析,从起源发展阐释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最后,对二者的翻译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二者的翻译思想推动了翻译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翻译思想;核心观点;对比研究;翻译进程

翻译学是一门极具思维辩证与逻辑推理的学问,翻译的最高境界追求的是信、达、雅。在众多的翻译思想中,最具光辉的当属韦努蒂翻译思想与鲁迅翻译思想,在翻译学上这两者的思想理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翻译不但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还是跨文化的交际,这样可以使不同民族间的思想文化能够互相交流。

一、韦努蒂翻译思想的核心观点及对翻译的主要贡献

韦努蒂先生在翻译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创导者。同时韦努蒂先生通过借鉴翻译以追求“异质”的传统,吸收“解构”的合理内核,并通过精研大量美英翻译作品,提出了异化归化的理论,并且将此理论发展成翻译批评的准绳。这不得不说是翻译学上的一个重要进步。

韦努蒂提出了反对归化英美传统,主张翻译必须异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以抵御为目的的语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理论,归根到底就是要抵制文化霸权主义,这就是韦努蒂翻译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鲁迅翻译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重要特征

鲁迅翻译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鲁迅的翻译以“硬译”闻名。

翻译的初期阶段:前的翻译时期。早在1903,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便翻译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底旅行》《月光旅行》以及雨果夫人作品《随见录》里的《哀尘》。之后在1907年的时候鲁迅先生又和其弟周作人一同合作翻译了希腊、捷克、俄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匈牙利、芬兰等国的文学作品并在1909年编印成两本《域外小说集》。在这个阶段,鲁迅先生已经开始对翻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在文化的传播中做到更好的文化交流。

翻译的中期阶段:至1927年间。鲁迅先生逐渐以翻译北欧、东欧和日本文学作品为主,主要包括文学著作以及文艺理论著作,如匈牙利、乌克兰诗人,保加利亚作家,芬兰女作家明娜、亢德等,德国尼采,日本一些作家等人的作品和著作。在这个阶段,鲁迅先生对文化的吸收已经开始做到兼收并蓄,并且在对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很好地做到了保持作品原味的特征。

翻译的高峰期:1927年以后,这个时期也是翻译高峰期。这段时期鲁迅翻译了卢那查尔斯基的《艺术论》、奥地利作家至尔・妙伦的《小彼得》、法捷耶夫的《毁灭》。鲁迅先生的翻译作品中,最为杰出的译作当属对果戈理的《死魂灵》的翻译,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翻译的经典之作,可谓集中了鲁迅先生翻译思想的精髓。

鲁迅先生所有的这些翻译作品都集中表现了一个核心思想:用文艺改造社会的希望。自1909年的《域外小说》,鲁迅抱着用文艺来拯救社会的思想,引进更多的弱势国家作品,如捷克、波兰、俄国等国家,可是后期作品则通过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等人认同了马克思主义,对《静静的顿河》《铁流》《毁灭》等一些革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改造国人之病,改造社会之功。

三、比较韦努蒂翻译思想与鲁迅翻译思想

鲁迅先生指出:只要是翻译,就一定要两面兼顾,一面力求易解;还有就是将原作丰姿保存,但是若想保存,就和易懂相矛盾。从鲁迅先生的翻译作品中,可以知悉:鲁迅先生的译文除了个别形容词的出入之外,基本都是非常忠实的翻译。在传统的翻译中有直译和意译之分,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但是,在鲁迅先生眼里,“直译”不单单是针对“意译”,其含义和传统的直译不同。鲁迅的“直译”是针对“歪译”指出的。鲁迅先生虽然主张直译,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反对意译,鲁迅先生反对的是所谓的偏颇“顺译”等一些错误做法。这就是鲁迅先生“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也从实践中证明了鲁迅先生对翻译刻意追求“信”的批判。

再者,鲁迅先生所倡导和表现的“硬译”思想是对中华文明的肯定与保护。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明节节败退之时,面对民族危亡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介绍和学习西方文明。但是,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国人不断后退,被迫自我否定,中华民族所依附的、具有自我身份确定意义的传统文化逐渐丧失神圣性,乃至被疏远,被抛弃。在这样的窘迫情景下,鲁迅先生提出来: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对当时的中华文化起到了救亡图存的重大作用,也对翻译西方作品提出了基本的准则。而对于深深感受到中国黑暗,敢于直面鲜血、敢于面对惨淡人生的鲁迅先生而言,引进外国进步文艺,用以拯救中国人的痼疾,改造社会,这是他一生的夙愿,也是鲁迅先生翻译思想在文艺作品中的核心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先生看中弱势国家,因为弱势国家有和中国相像的地方。正因为这样,鲁迅先生反对归化,追求直译,反对顾及国人陈旧的思想,鲁迅先生一生在做的就是要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

最后,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集中于“宁信而不顺”。这是鲁迅先生翻译思想的精髓所在。因为,翻译要做到的首要任务就是“信”。没做到“信”会有什么后果呢?鲁迅先生认为只要有了“信”,国人才可以接受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只有接受了这种外国文化,国人才会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自己的劣势所在,进而达到疗治我国文化痼疾的目的。假如翻译失去了“信”,那么国人认识的外国文化就像假货一样,毫无意义。

而韦努蒂先生则将异化、归化的研究置身于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下,认为归化的翻译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韦努蒂先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他认为:“二战”后英美国家的经济优势催生了其文化领域的全球化优势,确定了全球性的英美文化语境。因此,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

为此,韦努蒂根据解构主义的思想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策略,将异化翻译定义为:保留原文异国情调,故意打破目标语规约的翻译。韦努蒂先生希望通过异化翻译来体现他者的声音,以抵抗英美主流语言文化价值观对他者话语的侵蚀,从而让英美读者见识乃至接受其他文化的价值观。从这种文化保护意识上来说,韦努蒂先生与鲁迅先生都属于“卫国主义者”,即保卫本土国家文明、文化以及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

因此,从二者的翻译思想来看,韦努蒂先生与鲁迅先生都在翻译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二者的目的而言,韦努蒂先生的异化观是为了抵制英语的主流价值,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而鲁迅先生则是为了发展本族语言,启蒙本国人民,实现文艺救国。二者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都是本着对本国文化以及本国人民的保护目的,因此可谓殊途同归。但从翻译学的性质来说,二者也存在本质的不同:鲁迅先生把异化翻译视为一种“进攻”,而韦努蒂则将异化翻译称为“抵抗”。这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追求的翻译目标不同而造成的。最后,从影响力上来说,鲁迅先生可以说是异化翻译观的先驱,鲁迅比韦努蒂更早提出了异化翻译观,但是,韦努蒂则更为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所以应该说,鲁迅先生提出了这种新的翻译观点,而韦努蒂则更好地发展了这种思想与方法。因此,二者对翻译学所作的贡献都是功勋卓著的,很好地推动了翻译的发展,也很好地将本国文化传播到其他文明,实现了文化的良好交流,充分地更新了国人的思维模式,改变了英美文化霸权主义的

局面。

文章首先介绍了韦努蒂翻译思想的主要观点以及重要贡献,而后重点阐述了鲁迅翻译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从鲁迅先生“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铺成开来,很好地诠释了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目的,最后将韦努蒂翻译思想与鲁迅翻译思想作了一个简单的对比,指出了二者的思想在翻译学中的重要作用,并肯定了二者对文化交流以及翻译进程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研究受到滁州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资助

参考文献:

[1]郭晶晶.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M].内江科技:学术研讨,2010(4).

[2]韩子满.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理论的翻译:以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译为例[M].外语研究,2008(107).

[3]王一多.解构主义与翻译理论[M].福建外语:季刊,1998(4).

[4]蒋童.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与翻译伦理的神韵[M].外国语,2010,33(1).

[5]吕俊.普遍语用学的翻译观:一种交往理论的翻译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6]吕俊.翻译学: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翻译学的建构性意义[J].外语学刊,2002(1).

[7]侯向群.“理解的重释”:建构主义的翻译学之理解观[J].外语学刊,2003(4).

[8]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作者单位 安徽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下一篇: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