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节能减排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22-08-31 12:44:39

进一步节能减排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进,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北京市GDP同比增长12.8%,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了5.25%,GDP和万元GDP能耗一升一降,体现了北京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认识上的转变,首都经济初步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北京市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的结果。

一、节能减排、科学发展是北京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五”以来,北京经济连续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能源消耗也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但北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匮乏的城市,100%的天然气和石油、95%的煤炭、64%的电力、60%的成品油都需要从外调入,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8,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供需的矛盾日益加剧。而且,高能耗意味着高排放,能源消耗的增加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尽管经过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北京的环境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当前,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步伐,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因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

北京市从2005年起连续三年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坚定不移走低消耗、低排放、再利用、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否则,不仅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而且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1、优化产业结构,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服务业比重首次突破70%。“十一五”以来,北京市积极发展适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跃,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势强劲。从2004年到2006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CDP的比重从67.8%提升到70.9%,而第二产业比重从30.6%下降到27.8%。服务业主导产业经济格局的形成对北京市产业能耗的降低起到了重大的带动作用。北京的测算显示,第三产业单位产出的能耗水平不到第二产业的1/3,只有第一产业的40%。

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加快退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坚决调整退出。其中,一东一西两家著名企业令人关注。东边,运营47年、供气比例曾占北京市供气总量80%以上的北京炼焦化学厂进入停产程序。企业全面停产后,每年能为北京市减少煤炭消耗296万吨。西边,首钢搬迁已经启动,今年底将压产400万吨。到2006年底,全市先后对190多家严重污染扰民企业进行了调整,关停23条水泥立窑生产线、149家黏土砖厂等污染严重的企业。

能源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全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电力、天然气,加快推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不断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截至2006年底,全市优质能源使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59.9%,比2000年增长近13个百分点;天然气用气总量由2000年的11亿立方米升至2006年的38.4亿立方米;目前全市太阳能光伏发电已接近l兆瓦,北京官厅风电场一期5万千瓦工程计划2007年年底建成投产。

2、狠抓节能节水,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机构发挥节能表率作用。节能降耗,政府先行.“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近年被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之一。2005年在54家政府机构开展行为节能和局部改造,2006年对54家政府机构实施节能诊断,选定10家政府机构试点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北京市政府机关连续两年实现节能8%的目标。目前已完成54家政府机构用电计量系统改造,实现了在线监测。

着力抓好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实行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在新建建筑中普遍推广应用了外墙保温、新型节能门窗、冷热电联供等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推广热泵技术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2006年完成平改坡135栋,建筑面积58.2万平方米。

持续推进工业节能。以石化、冶金、建材、电力、供热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实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出台了《北京市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组织开展10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完成17家清洁生产审核阶段性验收。2006年石化、建材、电力、供热等高耗能行业实现了节能6%的目标。

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工程。北京市政府将绿色照明工程确定为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节能项目,投入引导资金2000万元,制定了《绿色照明工程实施办法》,2006年完成全市18个区县2046所中小学校更换高效照明光源工作,惠及120余万名中小学生。绿色照明工程实施3年来,已推广高效照明光源180万只,据测算,年可节约用电3900万度、节约电费2800万元。

扎实推进节水工作。2006年全市水资源消费量为34.3亿立方米,在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同比下降0.6%,发展农业节水灌溉32万亩,建设雨水利用设施300个。对十类公共用水单位、十类工业用水单位的年度用水计划指标进行核定,并严格执行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继续对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实行差别水价政策。

3、培育再生资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按照“规范站点、物流配送、专业分拣、厂商直挂”的原则,选取试点,开展废纸、废塑料的规范回收、运输、分拣和配送,建设专业化分拣中心。

加快提高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水平,加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到2006年,全市已有1800多个居住小区和社会单位初步具备了垃圾分类投放的条件。

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京煤集团煤矸石年利用量已超过年产生量,首钢公司300万吨钢渣山已消纳200万吨,同时加快了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2007年年底将具备接收、处理危险废物的条件。

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化示范项目,近两年全市已核准认定了370个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年综合利用产值约126亿元,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1.13亿吨,重点支持了造纸七厂再生纸、金运通旧轮胎翻修、德通化纤废塑料资源再生、京东方水循环利用、阿苏卫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等项目。

4、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改善首都生态环境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北京市一直坚持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全市工作重点,并把这项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年度计划。采取了分

阶段治理、不断深化的策略,已经实施了12个阶段、200多项措施,2007年正在实施第十三阶段措施。

大力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密云、怀柔和官厅水库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大城市河湖治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2006年城八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在密云、怀柔水库周边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项目,对138家重点水污染源进行全面检查。全市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完成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今年将基本完成六环路内城市水系的治理。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2006年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1%,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2.5%。近年来,北京市加强与周边地区生态合作,开展小流域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方面的项目建设,全市林地总面积达到105万公顷,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有效治理。

5、突出规划指导,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制定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全市重点专项规划,同时编制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筑节能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7个相关专项规划。

出台相关政策规章。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意见》、《北京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实施了《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将节能减排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夯实能源统计计量基础。2006年率先在全国以季度公报形式向社会公布全市能耗、水耗情况。在全市初步建立了主要能源品种供应和水资源消耗的资料提供制度。

强化节能考核监察体系。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将“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分解到各年度、各区县。2007年6月10日,被百姓称为“节能警察”的北京市节能监察大队正式上岗,先后对机关办公楼、宾馆饭店、写字楼、商场、超市等用能大户实施用能监察,重点检查了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的执行情况。

6、开展宣传教育,节能减排意识深入人心

成功举办了2006、2007年节能环保展览会,拍摄制作《北京节能减排在行动》专题系列片,组织了“节能医生进家庭”、“节能医生进公建”系列活动以及“节能、节水教育进课堂”、“环保公众开放日”活动,支持社团组织开展“少开一天车”、政府机构开展“节能日”等公益活动。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出版政府机构、企业、生活节能等系列读本。

三、清醒认识,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尽管北京市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随着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能源的消费量和土地占用量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8,地下水严重超采;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土地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

环境压力不断加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大气污染加大与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的矛盾进一步加深。近年来废弃物产生量持续增加,2006年生活垃圾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达到585万吨、1356万吨,比“十五”末期增长约10%。污水排放量总量达12.9亿吨,还有3,4亿吨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污染治理的任务繁重。

增长方式转变的压力依然较大。虽然全市万元GDP能耗、水耗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约潜力仍然很大,粗放式增长方式仍未完全扭转。工业领域电力、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五大行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仍然较高。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行业尚未完全退出,未来节能降耗更加依靠内涵式发展。

政策法规体系仍需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出台滞后。同时,在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还需理顺管理机制、健全标准体系、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加强监管力度。

市民节约意识有待提高。近年来尽管全市加大了宣传力度,但市民的节约和绿色消费意识仍较淡薄,市民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不足,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四、乘势而上,保持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未来一个时期,全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工作的总体部署,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根本,依靠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监察约束的作用;依靠资金投入,集中安排一批重大项目;依靠宣传引导,不断提高全社会资源节约意识,从软硬两个方面狠抓落实,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1、继续优化产业结构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按照首都功能定位要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加快发展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产业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适度发展技术水平高的现代制造业,坚决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引导产业向重点功能区和专业园区集聚。到“十一五”末期,除保留满足城市功能需要的基础性产业外,高能耗产业基本退出。

2、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

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加强重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治理,继续开展与北京邻近的省、市合作,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率和污水资源化水平,加强城市河湖治理力度,有效减少COD排放总量。

3、加大优质能源使用力度

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翻两番,达到26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4%。

4、积极推进重点节能工程

政府机构率先垂范,深入开展政府机构节能,逐步实行政府机构能耗定额考核管理。强化建筑节能,推进既有大型公建的节能改造和严格控制新增大型公建节能设计标准。抓好工业高耗能行业监督管理,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促进交通节能,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示范推广燃油节约和替代项目。积极广泛地推广绿色照明工程。

5、继续狠抓节水工作

落实计划用水定额管理,严格执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重点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节水器具,建设和完善供水管网,完善新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做好再生水和雨洪水利用,到2010年,农田全面实现节水灌溉,全市利用再生水达到6亿立方米。

6、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

实施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结合废旧物资回收,通过分类收集、运输、焚烧、综合处理、卫生填埋等手段,推动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二次资源开发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7、加快促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市、运作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部分产品领域探索推行生产者责任制。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废旧轮胎回收利用项目的建设进度,支持废塑料再利用项目建设,完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建设。

8、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建设公共绿地,加快环城林带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建设和改造不同类型的水源涵养林,恢复和提高植被覆盖;继续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合作;完成六环路以内城市骨干水系治理,恢复河湖生态功能。

9、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快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完善指标标准评价体系,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对针对性强、带动面广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逐步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完善的政策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倡导绿色消费,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10、强化宣传教育推广

将节能减排宣传作为重要主题宣传,着重宣传崇尚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值观;持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公益活动,组织好每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等宣传活动;继续组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活动;抓好节能减排教育培训;表彰奖励一批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

上一篇: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的对策 下一篇:按节能优先原则对中国外资结构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