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的师生关系重构

时间:2022-08-30 11:29:44

基于心理契约的师生关系重构

摘要:契约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相比外显的书面契约而言,心理契约虽具有隐含性、主观性、非正式性的特点,但能够影响契约双方的态度和行为,成为维系彼此的心理纽带。在心理契约框架内建构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重构的目标所在,而从师生心理契约的违背到心理契约的满足则是师生关系从异化走向和谐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心理契约;师生关系;违背;满足

纵观当今社会,心理契约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建立契约式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和谐平等的关键,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教书育人教育目的的实现。目前,为了构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顺应社会发展,用平等化的师生关系取代了传统“师道尊严”制度。《教师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各个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可视为建构现代和谐师生关系的书面契约。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说,这些书面契约详尽完备,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为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做了很好的制度安排。然而相关研究和调查表明,置于这些优良书面契约之下的我国高校的师生关系日益淡漠,甚至功利化,冲突矛盾频频发生。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社会转型期,规范高校师生关系的心理契约尚未建立起来,缺失心理契约支撑的书面契约当然不能收获期望中的效果。

一、心理契约与师生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组织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组织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根据这个定义,心理契约双方对“他能从另一方获得什么”和“他准备给予对方什么”有明确的期望。这些期望越合适,吻合水平越高,契约的力量就越强大,就越能形成令人满意的相互关系。

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不仅需要书面契约这一“硬指标”的规定和约束,更需要师生之间心理契约这一“软指标”的建立、调整和实现,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在契约的框架内建构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书面契约的履行往往是契约主体迫于外在书面契约的威慑或强制而被迫履行,这种强制履行只有上升为自愿履行,即契约主体自觉认同书面契约,把履行契约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把外在强制性转化为内在自觉性时,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契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石。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就首倡“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契约式关系,提倡尽可能多地给儿童以自由活动的机会,让儿童能以自己所特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良好的人格产生于内部需要而不是外部压力。”事实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生活、交往过程中会形成对彼此的期望和心理承诺,如果他们感知到对方的期望和承诺并接受它,他们之间就有了心理契约。简单来说,学生关注的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履行,使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教师期望学生努力学习、发奋成才,以优异的业绩作为对老师辛勤劳动的认同与回报。

二、透过心理契约的违背来认识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一)师生心理契约违背的表现

心理契约的违背(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是指,契约一方对另一方在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愤怒情绪,一方感觉到另一方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具体到师生心理契约的违背,表现在:

从学生角度看,一方面,学生期望老师尊重和满足自身的平等权利,但实际认为老师仍坚守“师道尊严”。当代高校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已不甘于只是单方面受控于教师。为了能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很多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挑战教师的传统权威,但学生同时认为不少高校教师固守陈规,仍然信奉传统“师道尊严”,不容学生质疑教师的绝对权威,与学生平权意识造成冲突。学生这种认知导致了心理契约违背的发生。另一方面,学生期望教师坚守“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但同时认为不少教师注重经济利益,崇尚“师生之间乃消费关系”的观点,认为老师把学生看作是缴费上学的顾客,教师是提供服务的商家。师生关系演变为的经济关系,与教师的基本职责背道而驰,与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相距甚远。

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方面,老师期望学生努力学习、发奋成才,而实际上,教师通过平时学生的表现和作为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松散、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倾向功利、学习动力欠缺。教师认为自身积极履行教师的职责,努力教学,却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产生了失望,甚至是放弃的情绪。另一方面,教师期望学生朝气蓬勃、理想远大,而在教师的印象中,不少学生表现的却是萎靡不振、沉迷网络、游戏人生。教师认为当代大学生与“天之骄子”的华丽光环愈行愈远,自己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却助长了学生的沉沦。

(二)师生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分析

1.无力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师生无法控制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如高校管理的内部变革、校纪校规的变化、人才流失、身体疾病等,都可能使契约一方无力兑现先前的承诺,虽然他们愿意这样去做。

2.故意违约。是指一方对另一方未能充分履行职责或义务的认知是符合事实的。对于教师而言,部分教师确实信奉“师道尊严”,为了保持传统权威,教师常常以命令方式强迫学生服从,一旦学生行为有损自身的权威,教师对学生的爱就会裂变为恨。教师经常行使外在强制力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对立情绪,师生关系和谐的局面就难以形成。也有部分教师“为人师表”道德操守缺失,不能充分履行自身的教书育人的职责,过于注重经济利益,把教书育人看作是赚取利益的途径。教师的表现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当然会遭致学生的不满,师生关系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对于学生而言,部分学生确实学习目的模糊、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足;也有部分学生消沉、颓废、游戏人生。这与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有很大差距。

3.认知歧义。但更多的情况却是这样的:大多数教师认为他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与此同时,又有相当众多的学生却相信教师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自己得到的是不公平的对待;或者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履行了自己努力学习的义务,但教师却认为学生没有履行努力学习的义务。为什么双方会存在这样的矛盾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对另一方责任和承诺的理解与另一方对自身责任和承诺的理解存在差异。心理契约是个体的主观认知和信念,而人脑的认知加工并不是一种理性的过程。由于人脑的认知加工有限,个体并不会把客观世界的信息全部登录下来,而是根据自己头脑中存在的基于过去知识和经验而形成的认知图式,对当前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接纳和加工,并努力对当前信息做出有意义的主观解释。当面对的信息模棱两可或者过于复杂时,人们还会通过认知图式加以主观推测和判断,填补缺失的信息内容。由于不同个体的过去经历不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关心理契约的认知图式也会不同,因而对承诺和责任相关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解释时也很可能出现差异。

三、基于心理契约满足的师生关系建构

1.建立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契约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平等互赢。而传统教育中,教师被赋予至尊的地位,必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契约的建立要求师生之间是基于平等地位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交往与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更多的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民主平等是师生心理契约建立的重要前提。

2.充分沟通,建构信任。心理契约内容的隐蔽性,要求师生间应做好充分的沟通,建构师生间的信任关系。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契约是微妙而含蓄的,并没有形成文字内容,需要彼此去理解、认知和领悟。充分的沟通是准确认知的前提条件。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有效沟通交流双方的相互期望和期望的实现程度。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该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知晓,同样,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也应该让老师明白,在清楚对方对自己期望的基础上,在自己的教学或者学习实践中不断地去实现对方的期望,而且这种期望实现的程度和状态也应该让另一方知晓,比如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期望结合起来,切实从师生期望的吻合来考虑教学。这样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建构师生间的信任,对对方的信任不仅可以减低自己的心理契约被违背的知觉,还可以减缓心理违背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因此,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是形成和维持良好心理契约的重要环节。

3.加强绩效反馈,减少认知歧义。高校管理者还应该对教师业绩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清楚明确的反馈,反馈的对象既包括本人,也包括契约的另一方。目的在于,一方面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水平,以及尚待改善的空间,另一方面使契约的另一方了解和认识到对方履行责任和义务的程度情况。这种绩效反馈有助于明确责任和义务履行程度的客观性,减少认知歧义,避免了沟通交流期望实现程度时的偏差和主观性。绩效反馈过程中,主要是使用建设性的反馈,对事不对人。同时,要保证反馈的信息清楚、完整、及时,确保接受者能够信服。目前,高校比较成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绩效反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4.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履行能力。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或者学生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虽然他们主观上有很强烈的实现对方期望的愿望,但由于能力有限,教师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满足学生对其的期望;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不能达到教师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5.注重归因,消除误解。心理契约违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心理契约违背是不可避免的,但未必会产生破坏性的情绪反应。师生心理契约的违背可能由于某些外在客观原因导致的,契约一方可以通过对契约未履行的归因,即对未履行的原因提供合理解释,达到对方的谅解,减低其愤怒情绪。不过应注意,一方提供的解释只有被对方接受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对方不接受这种解释,或是把它视为另一种欺骗,其结果无疑是雪上加霜。

参考文献:

[1] 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2.

[2] 兰勇,唐玉凤.师生心理契约及其教学论意义[J].高等农业教育,2009,(2):40-42.

[3] 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60.

[4] 李原.契约员工的心理契约――概念、理论及实证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3-93.

[5] 秦选强.契约式德育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6,(Z2):31-35.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国内外关于丧失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