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奖励促进发展

时间:2022-08-30 10:59:17

合理奖励促进发展

奖励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奖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孩子心理层次的需求。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需要外界的鼓励。适当的表扬奖励可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尤其是对那些内向、孤僻的幼儿,其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奖励孩子。但奖励又是双刃剑,使用不当往往会产生相反的作用。那么如何恰如其分地实施奖励,更好地让孩子得到发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归纳出以下几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变换奖励的形式,做到灵活有针对性

奖励的形式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一般来说,单单精神奖励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往往作用不大;而无限制的物质奖励更不会对孩子产生积极作用,反而会害了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寓精神教育于物质奖励之中,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千万别忘了精神教育,老师家长亦如此。

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们的奖励形式不能是单一的,每次都是用小贴纸,孩子会失去对它的兴趣。在不同的情况下,要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消费性奖品(如糖果、饼干等)、活动性奖品(如看漫画、娱乐活动等)、操作性奖品(如整理玩具、值日等)、拥有性奖品(如坐会儿大人的椅子、玩最爱的玩具等);社会性奖品(如口头表扬、身体接触等)、印章代币性奖品,(如小红旗、红五星、小红花等)等等。使用物质奖励的同时,老师常常伴随着语言的鼓励,如:“XX小朋友今天做得真棒!”有时候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的促进作用更加持久深刻。

奖励的形式虽然多样,但每个幼儿的个性也是不同的。所以奖励形式的变换使用,也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和事件的具体性,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才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强化作用。

二、把握奖励的时机,做到及时有效

奖励要注重实效,要在最关键、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内进行,这样奖励的效果才会显著。通过实践,我觉得奖励必须及时,同时一般要放在事后。日常工作中,有些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会犯类似的错误:为了让孩子们遵守纪律,老师经常会在课前告诉孩子们:“上课乖的小朋友,老师待会儿会给他们贴爱心”、“画画认真的小朋友能得到老师的奖励”诸如此类的承诺、其实是一种变相交易,使奖励变成了目的,而不是教育的手段。孩子做了好事,在活动中表现优秀,就及时给孩子奖励,给予肯定和赞扬。但如果是事先对孩子承诺,做了好事给予什么奖励,这时的奖励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刺激。刺激小朋友去做好事,从而会使孩子为了追求奖励而去学习。时间长了,当他们对同样的刺激物失去了兴趣,那你就得用更好或者更高级的刺激物来代替。这样显然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们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三、注意奖励的方法和力度

不奖励固然不好,但滥用奖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因此奖励要求把握一个度。

孩子做出值得表扬奖励的事情,才能给予奖励表扬。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有的成人在孩子每做对一件他们所应该做的事时,都要抛出如“真乖”、“ 真好”、“真聪明”、“真棒”等等之类的赞赏的话,这会使表扬奖励失去原功效。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会引起重视和珍惜,没有做多少努力便能得到的表扬奖励也只能是廉价的。这样的表扬奖励越多,孩子便越会对它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更谈不上珍惜,也不会有什么荣誉感,有时还会产生不表扬奖励就不去做的错误意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节制的表扬奖励,往往是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的温床。

四、注重奖励的全面性

我这里说的“全面”,主要有两层含义:面向全体幼儿,因人施奖;奖励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从第一点来说,表扬奖励代表着老师对幼儿的关注和肯定,同时也代表着老师对幼儿的期望。所以我觉得奖励一定要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如果一个幼儿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他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甚至自我感觉良好。如果一个幼儿很少或从来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他就可能产生自卑负面感觉,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于孩子的个性化,我们应该因人施奖,努力让每个幼儿都有受到表扬和奖励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胆小和没有信心或刚刚遭受挫折的幼儿,更加应该放大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而一些自尊心强,有骄躁表现的幼儿,过多奖励反而有害。过多的表扬往往容易使他们造成错觉,滋长骄傲自满情绪绪,只爱听赞扬话,不愿听反面意见。长此下去,就会影响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从第二点来谈,我们不能一味地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当孩子在生活上(能自己穿衣穿鞋、吃饭不挑食等)、在品行上(懂礼貌、讲卫生、爱锻炼、乐于助人等)有良好表现时,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健全、更快乐。

五、奖励要注意家园一致

家园一致对幼儿的教育具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有时,对孩子的一些积极行为,老师常会使用一些精神奖励的方法,而有些家长会对此不屑一顾。他们可能认为对孩子的奖励要让孩子看得见,在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奖励之后给孩子一些物质的奖赏,如小红花、爱心贴纸等。常常有家长当着孩子的面问老师:“怎么我们家孩子今天没有贴到爱心?”这会让孩子认为只有拿到爱心才乖,没有拿到就说明什么好的行为都没有用了。建议家长在看到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之后,也用多种方法去强化孩子的好行为,好习惯,而不是单纯给予物质奖赏。有时老师的表扬或者奖励已经可以起到作用了,那就不用再去重复,而是应该给孩子提出更高的希望和要求。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江苏】

上一篇: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下一篇:弹性“预设”,善待“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