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色彩照亮的诗美艺术

时间:2022-08-30 09:47:25

被色彩照亮的诗美艺术

【摘 要】在文学艺术中,通过色彩词的准确运用可以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方位、层次及远近距离变化,描摹出迫在眉睫的实景来。文章试通过诗歌创作实践,从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现空间意识的距离感、突出时间意识的流动感、营造空灵的境界美三个方面阐释色彩在诗歌创作艺术中的价值和功能。

【关键词】色彩;诗歌创作;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境界

色彩本是个绘画术语,它只能通过视觉来辨别,作为诗歌语体的语言,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地以色彩描绘客观事物,却可以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艺术地表现事物的方位、层次及远近距离变化,描摹出迫在眉睫的实景来。并且诗歌语言可以披上色彩的外衣,以想象为翅膀,穿越时间的帷幕,自由地遨游于现实、过去和未来之间,营造出更加丰富、更加瑰丽的想象之景。简言之,诗美艺术往往通过先“色”夺人,设“彩”造境,以给予人们直觉的审美愉悦。

一、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出空间意识的距离感

诗人利用色彩的透视规律表现空间意识的层次距离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当乘上火车眺望远处的山峦时,只见一座座山峰像是一层虚幻的薄幕蓝纱横挂在地平线的上空,这是远山。山快到了时,我们隐约可以看见朦胧在紫灰色中的山村、树木和梯田。到了山脚,我们才清楚地看到绿树红花,这就是自然界的透视现象。光与色彩在地球的大气中有透视问题,一般规律是近暖远冷,近纯远灰。中国的山水画家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设色以显示绘画的层次、韵味、立体感,诗歌同样也可以运用色彩词写出不同距离景物的层次变化。如“北姹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王维的《北姹))诗歌前两句写近景,杂树和朱阑历历分明,朱阑在诗人眼中呈现红色,说明它是视距较近的景物。因为物体若在远处,视距很长,不仅色彩的观感大为削弱,而且色性也偏于冷寒。后两句写中景和远景,中景是一片青林,远景则是视觉中更远的南川水,明灭在青林之端,色彩迷蒙。王维运用朱、青、迷蒙的灰几种色彩所产生的视差效应,把视距较近的朱阑、视距较远的青林和视距更远的湖水各自的形象都渲染得十分醒目。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仅诗歌中颜色词的对仗非常工整,而且这些不同的色调会引起人们对距离感觉上的差异。两句诗像是一幅图片,黄、翠、白、青四色,由近而远,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而线,排列得层次分明,这里的色彩描写同景物的远近距离是完全吻合的,色彩本身就生动地体现了物像的层次感和画面的空间性。

另外,诗人可以利用色彩的浓淡法表现空间的远近变化。南宋画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1]可见绘画中可以利用浓淡色的交互变化表现空间距离,其规律一般是近景色浓,远景色淡,再远则似有若,有时也相反。绘画的这一规律在古代诗歌的色彩描写中也有生动体现。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诗人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绿色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色彩由浓到淡一层层烘染开去。这一切,比平时不只是更具色彩、更具度,而且还更具层次,更有格局。又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山在近处为绿茵葱郁状,中景的山呈蓝绿青翠色,远山较之近山,明度高而色性偏冷,其色淡蓝如天,更远则更浅,影影绰绰,似有若无。诗人通过色之浓淡表现出由于距离渐远而形成的物像的轮廓形态、明暗色调的变化。而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却显示了正好相反的规律,即近景色淡,远景色浓。诗中第二句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描画出了远看似青,近看却无的朦胧景象。“草色”一句体物极细微,于远近有无间直摄早春之魂,同时非常符合色彩浓淡变化带给人的视觉感受。所以前人曾夸赞说:“景绝妙,写得亦绝妙”(朱彝尊《批韩诗》)。还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等,这些作品中由远景到近景之间,出现了或明或暗、或迷蒙或光亮的各式各样的色彩,皆因色彩点染造成了画面远近虚实的层次,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二、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出时间意识的流动感

每当我们读到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眼前就浮现出一幅红绿相向的美丽画卷,而在这红绿之间却横生了“流光”这一抽象的概念。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艳彩浓墨绘云山,是画家和诗人的共有情趣。但是绘画显示的只是被凝固了的客体瞬间的色彩形象和画家短暂时空中的色彩感受,诗歌显示的却可以是流动着的色彩景象和诗人更为丰富独特的色彩感受。因此诗歌的色彩常常可以表现为一种时间流程,显示时间意识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使整个诗歌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和谐运转。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因为一个“绿”字,既有色感,又有动感,顿时让山峦叠翠,峻岭铺绿,山山水水似乎也为之鲜活、灵动起来,写出了江南春草的颜色,也写出了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持续转绿的变化过程。还有“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钱起《石井》),“轻云未扑霜,树杪橘初黄”(钱起《江行无题》),“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等,都用色彩的转移显示出自然界的时序变换。这些诗例都是用一个色彩词暗示出时间的持续性,有时诗词还会以两种色彩的并列来表现时间的流动性。如《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诗人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以绿柳和白雪的对比显示季节的流动并生发出沧桑之感。如“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作者不直接写时序的改变,而通过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突出色彩的动感,在色彩的过渡变化中显示出时间的流动性。

三、诗歌通过色彩描写营造空灵的意境美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2]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而意境必须以其存在的广延性,以其空间位置呈现出来,即在诗歌中都必须以描写空间意象为条件。“色彩是视觉最响亮的语言”,诗歌的色彩描写能真实地描摹出再造意象的具体特征,营造空灵的意境美。

诗歌中的色彩对意象的视觉效果有着强烈的显示功能,把色彩巧妙地应用在诗中,可以使意象鲜活,而如果色彩的调和对比能够符合色彩学的原则,就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诗人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有时用单一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印象。如绿色是春的主宰,它伴随着春天的旋律,舞出淡绿、翠绿、碧绿、墨绿等等姿色,深浅相宜,明暗相称。“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鸟鸣桑叶间,绿桑更柔柔”(王建《采桑》),“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王之涣《宴词))等,单用绿色就汇成一个吐绿滴翠的欣欣世界。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渲染出一幅夕阳照枫林的红系列画面。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又描绘出一幅雪花漫天飞舞的白色画卷。有时诗人还用两种色彩的对比来营造意境,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下句眺望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其中通过绿与青同色系的柔和对比,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写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这里又是通过冷暖色的强烈对比来营造广阔悠远的审美意境。有时诗人也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如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湖上》),在红花绿草的背景中,加了莺黄的过渡色,鹭白的中间色,对比得到冲淡缓和,使画面更加赏心悦目。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还有“丁宁红与紫,慎莫一时开”(韩愈《花源》),“红树青林外,黄芦白鸟边”(殷尧番《郊行逢社日》),“紫塞别当秋露白,碧山飞入暮霞红”(徐夤《鸿》),“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李端《送濮阳录事赴忠州》)等,都是通过丹青妙手般的色彩点染营造出五彩缤纷的优美意境。

色彩不仅赋予了诗歌时空意识的呈现,境界美的提升,同时也饱含了诗人浓郁的情愫。在诗里,读者可以轻易地发现作者通过色彩的摹写而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如取暖色调可以造成欢乐、热烈的气氛,像红、白、金显得气焰光彩、高贵华丽,红、黑、金则隐耀富贵庄重;如取冷色调可以给人安详、悠然的的氛围,像蓝、绿、白的结合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蓝天、湖面、远域的森林;如取灰色调可以带来浑厚、持久的感受,像米灰、紫灰、青灰显得从容和沉静,而土黄、土红、土绿及褐色则点染淳朴、稳重之姿。所以聪明的诗人莫不抓住朝夕更替的瞬间,以色彩相互的敏感,去把握协调的色彩构图,书写出独特的情绪体验。无怪乎狄德罗这样断语:“素描赋予人与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们以生命。”诗歌中的色彩打破了传统绘画色彩只能给人感官刺激的原始功能,而触及到生命的脉搏与呼吸,在转瞬即逝的歌唱中介入了心灵的色彩与美,驱动诗歌真正进入诗美的艺术形态。

注释:

[1] 转引杨春燕.《论中国古典诗歌色彩描写的空间意识》,《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期,第4页。

[2] 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参考文献:

[1] 杨匡汉.《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艾青.《诗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 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韩瑞华,出生日期:1966年09月24日,性别:女,供职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新庙中学,职称:中学一级。

上一篇:浅谈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下一篇: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特征及其营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