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旅游发展的瓶颈、原因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30 09:10:59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旅游发展的瓶颈、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旅游发展势头喜人。文章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在分析民族旅游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指出其瓶颈,剖析其原因,探讨其对策。文章认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村民主体地位未获确立,旅游开发不深入是造成“瓶颈”的三个表层原因;隐性成本的低估则是造成“瓶颈”的深层原因;隐性成本的确认并有效承担,是突破连南民族旅游“瓶颈”问题的关键。建议连南政府把握民族旅游的特殊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效承担隐性成本的同时,谨慎处理好民族批文化保护和民族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民族旅游 瓶颈 隐性成本

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全国性的课题。连南瑶族自治县也试图发展民族旅游,以便不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找到突破口,同时也为民族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基础。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连南民族旅游所受瓶颈形成的原因,分析其后果及其解决方法。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连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指出连南民族旅游存在的瓶颈、表层原因及深层原因,涉及旅游产业对经济的带动效应弱的问题及隐性成本的存在;第四部分主要研究隐性成本,讨论谁应承担隐性成本和如何承担隐性成本;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发展现状

1.1民族旅游资源概括

连南是世界经典乐曲《瑶族舞曲》的故乡,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岗、油岭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岗古排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这些资源为连南旅游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1.2民族旅游的发展阶段

如果以第一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为标志,1978年以后连南的民族旅游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2008年,这一时期的中心内容是整合旅游资源和建立相应景点。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今,其中心内容是实现连南旅游资源的县级统筹并实现景区的承包经营。

1.3加快发展民族旅游的必要性

发展民族旅游既可以将为文物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也可以加快连南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传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基础之上的,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在连南也不例外。可以说,正因为以上发展方式的存在,连南GDP在过去几年才得以获得增长。然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国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出口加工创汇路子已经越走越窄,实体加工产业受到明显冲击。如果仍然沿袭传统模式,不思改变,不仅经济的发展难有保障,而且经济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将日趋尖锐。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而培育民族旅游产业是连南发展战略的一个考虑。

2.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及其原因

2.1发展中面临的瓶颈

从表1可以看到,2001年,连南县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6.33%,经过五年的发展,此比重达到6.63%,仅仅提高了0.3%,年平均提高0.06%。而增长率却表现惊人。除了2003年受“非典”影响增长率成负数及2005年的9.00%之外,其余年份均达到了20%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是由于连南旅游发展的底子薄,产值低导致的旅游收入的快速增加不足以引起GDP占比的明显变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通胀因素造成的,在扣除物价影响的情况下,连南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也会降低。如果过分看重增长率的话,会忽视连南旅游存在的关键问题。

连南民族旅游遇到的瓶颈问题是旅游收入占整体经济的比重难以提高,对经济的带动效应偏弱,这与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是不相对应的。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收效甚微。要突破发展瓶颈,就必须从其原因开始分析。

2.2表层原因剖析

其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没有获得应有重视。如果仍然沿袭招商引资的做法,而不考虑民族旅游的特殊性,在景区日益商业化的情况下,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由于缺乏利益的驱动机制民族文化的保护将遇到很大的挑战。

其二,“体制偏向”。经营权的转让,一方面可以让景区的开发拥有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市场化运作,加强管理。但由于体制过渡需要时间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目前的景区开发仍然沿袭了传统运作方式。当地村民只能依附于旅游经营机构被动的参与开发,来源于旅游业的收入不大。

其三,旅游开发不深入。从理论上说,民族旅游的开发涉及面广,收入的来源也应该多元的。在研究收入来源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景区的收入与游客人数密切相关。图1直观表现了这一点。景区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门票,说明景区的开发程度较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2.3深层原因剖析

在旅游收入增长率高达20%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增长率以突破当前民族旅游“瓶颈”问题显然是不可行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村民参与景区的权限。在不改变下述前提的基础上,我们很难把握住村民拥有权限的程度,这个前提就是如何处理隐性成本。对显性成本的控制导致的对隐性成本的弱化是造成“瓶颈”问题的根本原因,突破“瓶颈”必须从解决隐性成本入手。

3.隐性成本的承担者与承担方式探讨

3.1谁应承担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累积性、不易量化、时空变化性的特征(李庆雷等,2012),因此进行解决的难度较大。在如何承担隐性成本这个问题上将出现两种选择和后果:一种选择是继续由村民及景区管理机构来完成,这对他们而言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其后果正如我们前面分析所见:村民和景区参与旅游的积极性不高,旅游开发不深入和民族文化发展遇到危机,由此造成景区旅游收不抵支,“瓶颈”问题显现。

第二种选择是由连南政府来承担景区开发积聚起来的隐性成本开支,而这是顺理成章的。一方面,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村庄的管理由于彼此熟悉的关系网得以进行。而在开发成景区后,市场意识开始渗透,进而出现“免费搭车”、 “公地的悲剧”等等现象(司马志,2012)。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等成本的承担是合理的。另一方面,政府具备了动员较大资源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隐性成本较大的问题。

3.2如何承担隐性成本

国内通行的做法无非是使用地方税收、上级拨款、银行借贷等。统计数据表明,1987年以来,连南的所有年份均为赤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赤字规模从一亿多逐年上升到2010年的3.94亿。因此,除非重新调整政府收支结构,压缩行政性开支和基本建设支出,否则,依赖政府从经常性收入中再拿出一部分来弥补隐性成本的可能性不大。

通过上级拨款来补充一部分成本支出金额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选择。从可行性来看,连南所属的广东省经过改革开放积累了相当的财力,支援北部山区的发展是“先富带后富”的具体反映。此外,连南还可从国家的民族政策中获取一部分的资金支持。从银行借贷筹资的角度来看,2000年至2010年,连南县金融机构的存差(即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差)从3.56亿增加到13.77亿,增长了287%。存差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由82.07%降为72.92%,依然保持高位1。这表明,提高连南内部资金的利用率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向银行借贷是补充上级拨款不足的一个重要筹资渠道。

4.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认为,解决旅游“瓶颈”问题是连南民族旅游发展成功的关键。只有真正处理好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的关系,才有可能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真正促进连南民族旅游的内生增长。而处理隐性成本又是解决“瓶颈”问题的关键。因此,问题的逻辑链条就在于:如果不解决隐性成本问题,连南民族旅游就很难突破“瓶颈”;而如果“瓶颈”问题不解决,现有旅游在实质上就仍然是传统的旅游,而非民族旅游。它解决了民族旅游短期内获得收益的要求,但它没有解决民族旅游更加致命的问题—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4.2对策建议

4.2.1更新理念,充分准备。旅游地要树立正确的旅游开发成本观,摒除“旅游开发投入少、见效快”的理念,充分认识到隐性成本的存在和效益实现的长期性,做好心理、时间和资金方面的准备。

4.2.2创新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市场化途径盘活资产、运作项目,充分利用特殊政策争取资金,整合利用相关部门的资金,借力、借势、借脑筹集资金,利用创新、创意节省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

4.2.3多元发展,规避风险。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多重效益,重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产业融合类建设项目与旅游项目,力争形成隐性成本效益实现路径的多元化格局,化解单一依赖旅游业可能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柏文.中国旅游业发展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30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贾艳慧.天津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分析[J].旅游经济,2012.

[3]李庆雷,王婷,蔡展.论西部地区旅游开发中的隐性成本[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23(2):4-7,12.

[4]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司马志.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基于ESP范式的产业绩效分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注 释:

1.数据来源:2012年《清远统计年鉴》整理。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探索 下一篇:强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