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调查问卷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8-30 08:34:14

基于调查问卷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 要]为更好地推进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建设,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总体分析,得出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材等10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师、教学管理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和推进国际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136-04

作者简介:孙玉红(1965-),女,辽宁本溪人,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基金项目: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度教学研究立项项目“《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总体评价研究”(项目编号:YY10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本文中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是指东北财经大学本科经济学各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除外)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从1999年开设至今已经十余载。作为一门全校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其授课对象包括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经济学院和数量经济学院的所有本科学生。授课时间在第四学期,共计54学时。通过十多年的课程建设,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已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从教材建设到教学手段更新以及师资的培养等方面均能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该门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东北财经大学精品课程。

尽管国际经济学课程在教学的供给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归根结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最具有发言权。由于国际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学生所在专业不同、课程的班型不同、上课时间不同、学生的宏微观基础不同和学习的自主性不同等原因,学生的成绩分布位于不及格层级的比例一直是10%左右;此外,由于部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出现畏难情绪,降低了对国际经济学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往往固着于书本知识,难以运用所学理论和经济模型来分析和解释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动态和动态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内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较为普遍的探讨(周蓉,2007;姜新海,2007;黄家骅,2008;程立杰2008;刘妍等,2009),但其基本上是从管理者和教师的角度进行评价与研究,而从学生自身对教学效果总体评价方面开展讨论的情况并不多见。为了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本项目组首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本学期参与学习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总体评价情况,以及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安排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在此基础上,以调查数据为依据,课题组采用讨论会等方式,挖掘和发现国际经济学课程所存在的潜在问题,探索解决对策以达到提高学生满意度的目的。同时,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和成果的实施,为国际经济学课程从校级精品课向省级精品课程的过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和样本发放情况

鉴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地位,结合其自身特点和教学现状,以及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发展阶段,为更好地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全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项目组于2011年6—7月展开相关调查。

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以东北财经大学2009级的经济类专业(非国际贸易)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涉及金融学院、统计学院、经济学院、财税学院与数量经济学院五个学院的学生。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问卷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5份,其中回收2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5%,有效率为100%。

本次调查内容比较翔实,针对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所开设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共设计了30个问题。其中前3个问题是关于学生的个人信息,用以确定学生所属专业、文理科情况和性别,以便考虑这些因素对国际经济学课程学习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所产生的不同需求。后面的27个问题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评价、学习态度、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期待以及对教学内容设置的看法、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材及配套资源满意情况等不同角度来设计。每项内容以“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完全满意”五项指标来衡量。

三、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总体分析

利用SPSS16.0工具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克龙巴赫α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57,因此推断本问卷的内部信度比较好,可以利用此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为推断影响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具体因素,笔者对调查问题采用因子分析法。由表1可知,KMO统计量为0.743,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再由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可知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表明通过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对问卷设计的27个调查问题按照相近性进行总方差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选取原则,按照高载荷提取公因子,确定公因子有10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材、课程兴趣、前期基础、学习态度、教学安排、配套资源和考核要求、课程难度评判、专业需求差异和难点取向。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64.007%,说明提取的公因子基本解释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因子分析要求提取的公因子具有实际意义,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系数更加显著,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Varimax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旋转后公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值更加明显,从而方便对因子的解释。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选取原则,按高载荷提取公因子,确定10个公因子:第一个公因子教学质量,特征值为3.060,方差贡献率为11.332%,包括问卷问题Q24、Q25、Q26、Q27,其载荷值分别为0.657、0.696、0.779、0.771;第二个公因子,教学内容和教材,特征值为1.890,方差贡献率为7%,包括问卷问题Q10、Q16、Q17,其载荷值分别为0.589、0.533、0.806;第三个公因子,课程兴趣,特征值为1.756,方差贡献率为6.505%,包括问卷问题Q1、Q2,其载荷值分别为0.802、0.718;第四个公因子,前期基础,特征值为1.731,方差贡献率为6.411%,包括问卷问题Q14、Q15,其载荷值分别为0.679、0.752;第五个公因子,学习态度,特征值为1.628,方差贡献率为6.031%,包括问卷问题Q7、Q8、Q9,其载荷值分别为0.486、0.708、0.742;第六个公因子,教学安排,特征值为1.531,方差贡献率为5.672%,包括问卷问题Q11、Q12,其载荷值分别为0.702、0.693;第七个公因子,配套资源和考核要求,特征值为1.507,方差贡献率为5.581%,包括问卷问题Q22、Q23,其载荷值分别为0.524、0.787;第八个公因子,课程难度评判,特征值为1.452,方差贡献率为5.379%,包括问卷问题Q3,其载荷值为0.792;第九个公因子,专业需求差异,特征值为1.388,方差贡献率为5.141%,包括问卷问题Q13,其载荷值为0.700;第十个公因子,难点取向,特征值为1.338,方差贡献率为4.955%,包括问卷问题Q4、Q5,其载荷值分别为0.581、0.576。上述载荷值均超过0.5,因此研究所提取的10个公因子是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即推进国际经济学课程精品化建设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上述的10个公因子。

四、优化和推进国际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对策

为解决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将调查的这10个公因子的主体进行归类,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这三类主体。其中属于教师方面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材、前期基础协调;属于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则包括:教学安排、配套资源和考核要求、专业需求差异;属于学生方面面临的问题包括:课程兴趣、学习态度、课程难度评判、难点取向。而学生方面的问题并非是完全孤立的学生自身问题,而是与教师授课和教学管理密切相关的。因此,对于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而言,除了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外,还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的解决主动纳入到课程教学和管理之中。基于上述分类,可着手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和推进国际经济学课程建设。

(一)教师方面

1.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1)建设优质的国际经济学教师队伍。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保持教学队伍的稳定性,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形成互帮共进的工作氛围;其次是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层次;第三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有效地贯彻到国际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去。只有在这几个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才能够为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2)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6+1”教学法,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中文与英文相结合、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材与网络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六个“结合”加一个“简单化”。总之,从事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还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并加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力度。

2.建立教材更新机制,辅以配套的资金和专家审核小组

东北财经大学所使用的《国际经济学》教材是根据引进教材和国内教材专门针对非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改编而成。尽管如此,由于学生们专业不同、基础和偏好不同,以及教材更新的时滞,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并非完全合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灵活掌握,适时调整。对于教材更新的时滞性,一些新成就、新发展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教师就应将经济新动态、新研究成果贯穿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管理部门来说,如果能够建立稳定的教材更新机制,辅以配套的资金和专家审核小组,将教材更新制度化,会使教材的内容和质量得以保证。

对于国际经济学教师团队来说,可以建立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案例库,针对教材内容较为呆板,可读性不强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利用报刊、杂志和网络传媒等资源,选取典型的事实材料,并进行实时筛选,保证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案例库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打下基础。

3.合理协调国际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国际经济学常常安排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但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同时开设。因此,对课程中将要用到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工具加以介绍,以减轻学习难度,在讲授具体内容时要由浅入深,使学生体会到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国际经济学具体问题的乐趣。此外,国际经济学教学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财政、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对相关的知识予以介绍。

(二)教学管理方面

1.确定合理的教学安排和配套资源

调查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基础存在一定差距的不同专业学生合班上课的情况,这无疑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如果再结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差异,如考研的学生、出国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和模型要求达到一定的深度,而欲正常就业的学生则要求课程内容的实用化,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管理方面,在班型安排上,不仅要力求小班化教学,还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差异化以及不同需求的差异化;在时间安排方面,应尽量安排在上午授课;在教学设施方面,可使多媒体设备和黑板并存,且保证计算机网络通畅、保证桌椅量满足选课学生需要。

2.建立综合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在国际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考试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二是考试内容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这种僵化的考核方式与当前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相互矛盾的。改革国际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具体建议:可把国际经济学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即理论考核部分、论文考核部分和实践考核部分。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程度。试卷内容要实现多样化,既要考核基本内容,又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考核可以通过教师命题或同学自选题的形式,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学生做一篇课程论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掌握和巩固其所学到的基础知识,而且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也能得到较大提高。实践考核可以通过利用国际组织或跨国公司的网站、实地实习和社会调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三种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适用的国际经济学考核机制。

(三)学生方面

从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来看,主要包括课程兴趣、学习态度、课程难度评判与难点取向。其中唤起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是首要问题。

1.帮助学生认识国际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活动增速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步入国际贸易和吸引外资的大国行列。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更多地受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同时我国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关于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现实问题,比如,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美贸易巨额顺差问题、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加工贸易和我国的比较优势问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的改革进程,也在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就业与收入等,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越来越受到全国各高校和学生们的重视。国际经济问题已经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国际经济学也是一些财经类大学研究生复试指定课程,同时该课程与西方国家开设的课程完全接轨。如能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在未来生活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会主动调整好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推动互动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的讲授法固然重要,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把握讲课进度及侧重点。但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需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互动环节。教师可以从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一般可采取两种方式:第一,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还要注意两点: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感兴趣并难度适中。第二,可以设计问题分组讨论。根据讨论的主题,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课外研讨,以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教师还可以对每个小组进行提问,针对学生的演讲表现以及研究报告的质量高低进行打分,并将此分数加入到学生的最终成绩中以增加学生参与动力。

3.科学把握教学难度,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增强学习信心

调查表明,当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认为国际经济学的课堂让其收获很大,但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信心不足,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因为国际经济学课程理论体系庞大,纯理论内容比较抽象;第二,模型和图示较多,需要较好的数学和西方经济学基础;第三,国际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结合比较困难。为帮助学生化解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畏难情绪,鉴于本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在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兴趣激发和能力培养是改革的目标。

(1)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让学生乐在学中

求知是人的天性,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是学生的一种高级体验。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应当使教学过程容易让学生获得这种满足,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本身的好奇心,是改革的一个目标。教师首先应当通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储备,并寻找学生兴趣点,将其与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联系起来,在教学方法上,则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效。

(2)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的实用性,让学生学以致用

以应试为学习目标的心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记忆一些知识,这虽然可以让学生顺利毕业,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则无益。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意识到积极思考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国际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学会用国际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或者尝试运用所学理论预测某一国际经济杠杆的变化趋势,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艳娟,徐晓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7):75-76.

[2]费新.对国际金融课程6+1教学法的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4):73-74.

[3]韩刚.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管理,2009(5):98-99.

Abstract:To better promote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we devise questionnaire and use SPS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We conclude problems need to be resolved on the 10 aspects includ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qualit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content and so on.To optimiz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urse ,we put forward proposoals in view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tudent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urse;teaching;questionnaire

上一篇:信用证单据业务灵活处理的案例及风险分析 下一篇: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浙江省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