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多媒体 打造生活化数学课堂

时间:2022-08-30 08:28:33

正确运用多媒体 打造生活化数学课堂

摘要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有限的40分钟里实现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这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新形势下,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只有将多媒体正确并合理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有价值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多媒体;数学课堂;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54-02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成为现实。

1 情境引入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别指出:如果使学生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就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积极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先用多媒体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设问:“去超市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学生自然会回答:“人民币。”于是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说:“买东西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者先出示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操作,抽去实物,只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其实就藏在自己的周围,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这样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既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内容构建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题材,让学生感到亲切、易理解。教师还可以对教材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不断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这样就能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生动化,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1 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生活资源

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可以用生活化的资源来讲解,这样可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更加容易交流与学习。所以,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生活资源,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有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新知的顺利建构。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为了突破“圆的位置由圆的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做了一个羊绕木桩一圈吃草的Flas,问学生:你能从动画中得到什么数学知识吗?学生回答:羊的活动范围正好是个圆,栓羊的绳子长就是这个圆的半径,木桩所在位置就是这个圆的圆心。为了更进一步地挖掘这一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笔者接着引导:如果要让这只羊吃草的面积更大一些,怎么办?学生答道:把绳子接上一截,使其更长一些,也就是增加半径的长度,这样圆也就变大了。(播放绳子放长后羊吃草的Flas)笔者又提出更深一层次的问题:如果现在这只羊把这个圆里的草都吃完了,该怎么办?学生答道:把羊换个地方,也就是将木桩移到另一个地方,也就移动了圆的位置。最后大家讨论得出:圆的半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这样从动画入手,引用生活资源加以引导,突破了知识难点与学生间的距离。师生间活动交流自然,且发言积极,形象直观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它就在人们的身边。

2.2 补充或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练习题

小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笔者用Flash做了一个平面动画:“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遇见3只小猴子对着一堆桃子发愁,唐僧上前一问,原来3只小猴子一共采了312个桃子,想平均分,不知道每只小猴子分多少?”八戒马上说:‘我知道,我知道,用312除以3,每只小猴分14个桃子。’(教师把八戒说的竖式写在黑板上。)悟空听了连忙说:‘错了错了,你算错了。’你知道悟空为什么说八戒算错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增强了学习兴趣。

为了实现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教师引入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固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但是有些教师认为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就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结果牵强附会,处处与生活联系起来,造成学习内容的无价值化,变成高消耗、低效率。

3 活动实践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又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二种分法时,笔者先请10个学生分别站成2队、5队的游戏活动,复习平均分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每5人一队,看看可以站几队。学生很快站出队形,并能说出:“10里面有几个5?10除以5等于2。”如此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又易于突破教学的难点,为学生顺利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对于上述两例,在讲解的过程中配以动画,比枯燥的公式计算、纯粹的计算法则的讲解显得更有活力。这样的教学不仅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同时也能感受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多媒体的引入,增添了教学的活力,增加了教学手段。它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声、色、光、动画等丰富的视听媒体优势,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因此,数学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正确使用多媒体,设计出富有情趣、有意义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感受数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下一篇:解密.NET框架中的加密与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