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时间:2022-08-30 07:37:24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摘 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集现代化、科技化、自动化为一体的先进的环境监控手段,有着传统环境监察、监测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此系统能够大幅度提高环保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便于环保部门在第一时间掌握污染源排放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对污染减排、环境监察、有效防治环境污染事件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污染源 自动监控系统 污染减排

中图分类号:Q958.11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总理指出:“环境保护要采取综合措施,依靠法制保障,加强监管;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环境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污染治理。”因此,防治环境污染,要充分依靠法制、机制和科技进步,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就是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促进执法到位。建立和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是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扎实推进污染减排的重要基础,是污染减排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大力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二、明确任务,充分认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可以对污染源进行自动采样、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在线监测,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便于掌握城市污染源排放情况及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统计、监测、考核提供数据基础,为环境管理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从关系环境保护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的重要性。

1、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有助于改变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

我国经济及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旱灾水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都急需解决!从多年来的实践看,存在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到位。这其中有我们少数执法者不作为、不敢作为的因素,但主要是一些排污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恶意排污、非法排污、超标排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一些企业为了逃避环境监管,把污染治理设施当成应付检查的摆设,这成为当前有法难依和执法难的重要顽疾,成为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的拦路虎。

事实证明,传统的环境监管方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难以对排污企业实施有效监管。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装备就可以对排污企业进行实时监控,震慑企业的环境违法活动,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所以,全面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是缓解当前环境形势的迫切需要。

2、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有助于提高环境执法效能

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问题越发受到重视,环境保护任务也就不断加重,这便对环境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排污企业众多,执法人员有限,如果我们的监管手段仅停留在人盯人的水平上,是无法真正做到监管到位的。其结果只能是环境监察人员疲于奔命,难以抓住偷排偷放者的证据。而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可以大大减少现场检查次数,方便地获得污染物排放数据,将日常检查及自动监控相结合,实现对排污企业的实时监管,大大降低环境执法成本。同时,还可以增强环境安全监管的及时预警、快速反应能力,为有效应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及领导决策发挥重要作用,大大提高环境执法效能。

3、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有助于实现环境监管创新

当前,我国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复杂、变化快,环境监察人员少、任务重、能力严重不足。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是环境管理能力创新的重要内容,将信息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引入环境执法工作,通过排污现场的自动监控设备,取得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然后传输到环保部门的监控中心,并应用于排污量核定、排污费征收、远程监控等工作当中,使环境监管工作更加严密、规范,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环境监管和服务能力才能明显增强。

三、找准问题,为自动监控系统发挥最大效能提出解决办法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作为“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产生的监控数据是污染减排的重要数据依据。如何保障自动监控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关注点(面向决策层,面向管理层,面向被监管层)提供及时高效的监控信息服务,真正发挥自动监控数据的作用是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否则自动监控设备将形同虚设,无法发挥最大作用。我认为,目前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自动监控系统推广难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对排污单位来说是一项不经济的行为,一些排污企业认为,安装自动监测设备是花钱买手铐,因此用各种理由拖延甚至拒绝安装,影响建设进度,出现了推广难的问题。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已经明确规定,现场的监控仪器、设备都是污染治理设施的组成部分,作为污染治理设施,排污单位就有义务建设安装。因此,对现有的重点污染源,环保部门应当制定污染治理计划,逐步限期安装到位;对新建项目,必须将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放在与“三同时”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安装自动监控系统、系统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否则环保部门要依法进行处理。

2、自动监控系统安装、验收程序不够规范

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包括自动监控监控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比对、联网、验收,这一系列环节相辅相成,扎实做好每一步才能为自动监控设备的稳定运行降低隐患。因此,在自动监控设备投入运行之前,要做到5个“严把”:

一是严把设备质量关。自动监控设备要进行科学选型,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进口仪器提供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中国环境保护产品认证证书、环保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报告等相关证书及环境主管部门对产品进行认可备案的文件。

二是严把设备安装调试关。企业端在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前需上报建设方案,排污口、采样点位、监测站房等建设都必须符合水(烟气)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安装技术规范。设备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调试并出具正式的安装调试报告。

三是严把设备比对关。设备调试运行稳定后,企业端方可向环保部门提出比对申请,比对通过后由相关监测系统出具验收比对监测报告,之后可申请联网;未通过比对的,要重新对设备进行调试严格进行复比,从而保证自动监测设备的准确性。

四是严把设备联网关。自动监测设备不能通过比对的,坚决不予以联网,不予颁发联网证明。

五是严把设备验收关。除满足以上条件外,自动监测设备联网后至少连续稳定运行一个月才能向相关环保部门申请验收。现场验收时,还应对排污企业相关制度、运行台账进行验收,包括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日常巡检记录、定期维护记录、定期校准记录、设备运行资质等,验收通过后由环保部门出具验收意见,自动监控系统方可正式投入运行。

3、自动监控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难以保证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验收后,运行是关键。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首先就要确保监测数据准确、真实、有效,确保自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但现状是,相当一部分排污企业消极运行管理,不维护、不检修、人为破坏,甚至为了逃避环境监管,在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运行上弄虚作假,造成大量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形同虚设,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难以保证。这种局面不扭转,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就难以全面推进,我认为要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严把日常维护管理。企业端必须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建立健全的设备运行维护记录,包括日常巡检记录、定期维护记录、定期校准记录、维修记录、自动监控数据运行台账等,做到一切有据可查。

二是严把有效性数据审核。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每季度对排污企业进行有效性数据审核,确保自动监控设备的准确性。凡是未通过审核的,不予发放有效性审核标志,自动监控数据视为无效。

三是严把设备运行。长时间不能正常运行、设备故障率高、不能做到自动监控数据稳定上传的设备必须予以更换,并重新进行安装、比对、联网、验收。

四是推进第三方运营机制。三方运营模式可以协助环保部门对排污单位进行有效监管,但由于三方运营公司在排污单位及环保部门之间处于一个敏感的位置,所以既要考虑到要便于环保部门的管理(即一个地区的三方运营公司不宜过多);又要考虑到运营公司可能会与排污单位相勾结或者消极怠工的情况(即不宜只有一家运营公司造成垄断、懈怠),所以可以通过排查自动监控第三方运营机构的运营资质、运营能力及运营维护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方面,进行招投标选择两到三家运营公司,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真正为环保工作服务。

四、扎实工作,全面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当前,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任务依然紧迫、艰巨,我们要严格建设标准、狠抓运行管理,秉承“统筹规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量力而行”的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原则,突出全局性、长期性、针对性,稳步扎实地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我相信,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道路上,我国的环境监管工作一定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实现环境管理的创新,提升环境执法的效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大局!

参考文献:

[1]《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

[2]《污染源监控现场端建设规范》(环发〔2008〕25号)

[3]《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环监〔1996〕470号)

[4]《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环发〔2009〕88号)

[5]《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HJ/T 353

[6]《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HJ/T 354

[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于考核技术规范》HJ/T 355

上一篇:详谈混凝土外加剂成分质检测分析 下一篇:现代有轨电车控制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