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篇宏观结构分析方式分析高考深层推理类理解题

时间:2022-08-30 07:29:02

运用语篇宏观结构分析方式分析高考深层推理类理解题

摘 要: 学生对文本的主旨脉络、逻辑关系等推理能力的欠缺成为正确解答推断、主旨、篇章结构等深层推理类阅读理解题的障碍。通过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语篇宏观结构分析方式,有利于培养语篇意识和文本深层次探究能力,增强阅读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考 深层推理类理解题 语篇宏观结构分析

一、背景和目的

近两年,浙江省英语高考阅读理解推理判断题和主旨题题数稳中有升,注重对“文本深层次探究能力”的考查(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0)。我校高考第一节阅读测试的正确率为76.57%、68.23%,深层推理类分别为65.67%和55.93%。

本文从分析影响正确解答深层推理类理解题的因素着手,通过语篇分析的运用,使学生学会了解语境,解读篇章结构、主旨,体会情感态度,提高阅读能力。

二、对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的认识

语篇分析是指从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上来解读作者组织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原始过程。语篇的宏观结构分析,即分析语篇的组织模式,理解语篇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从语篇的形式及内容结构来划分,常见的语篇组织模式有:主张―反主张、问题―解决、叙事、提问―回答、概括―具体。从语篇目的来看,可分为叙述、描写、说明、论辩。与论辩紧密相关的还有劝说语篇。识别语篇类型的特征很重要,因为语言上的障碍,更多的是因有些人无法使用某种语篇类型(转引自Hatim &Mason,2001)。

三、解答阅读题的影响因素的收集、分类及深层推理类理解题的界定

通过学生书面自述理解题的错选原因,教师把题分成三类:受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的因素影响的理解题、受语篇微观结构分析的因素影响的理解题和受答题时心理因素影响的理解题。本文把受语篇宏观结构分析因素影响的理解题界定为深层推理类理解题。

该类题目包括两年高考中的14个题目:

1.篇章结构不清楚的:09年53题:“...tells the story of the pharaoh to?摇?摇?摇.”其它表述有:“be developed by?摇?摇?摇.;be discussed next.”还考出处:“probably taken from,in which part of newspaper?”。

2.主旨目的把握不正确的:09年56:“the main idea?”;44题:“...be conveyed?”;57题:“be mainly about”;2010年52题;60题观点推断题。“be inferred...”其它还会借助subject,aim,title,purpose等来设问。

3.脱离主旨,凭局部细节去体会态度情感的:09年60题“the attitude toward...”;2010年53题:“How did...feel”,其它表述如“be implied that...takes a ?摇?摇?摇 attitude...”。

4.脱离主旨,由文字表层意思去推断的:09年54题“In the writer’s opinion...”;55词义推测:“we learn...”;43题:“Why...give flowers to the lady?”;59题:“Why is...described as...”;2010年49因果题;43推断题:“‘rainbow’refers to?摇?摇?摇.”其它表述还会用到imply,infer,guess,conclude,indicate等。

研究发现只要抓住上述各语篇的主旨脉络,作者的观点、意图、态度及其它相关的推测水落石出。主旨脉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读者对语篇类型的直觉往往很可靠(胡曙中,2005),本文主张从指导学生感知语篇类型入手,理清脉络。

四、叙述性语篇的分析

叙述,即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作平实的叙说、表述。

(一)寻找线索,理清语篇脉络。

对叙述性语篇,找贯穿全文的线索来理解十分奏效:时间、人物(观点、行为、情绪)事件、地点等线索。可归纳动词显示动作、过程等。归纳形容词,显示情绪变化。(一般是随着动作的转换,态度情绪随之变化)。寻找因果,突出中心。如2009年E篇:

线索一:人物的观点和行为。四位合作者是Watson & Crick,Frankin & Wilkin。其中Wilkin的行为有“thought Flankin to be hired to be his assistant;be angered and attacked Franklin.”另外,Waston的行为有“wrote a book laughing at her.”,支持者及观点是:“Mary Bowden,‘if her photos hadn’t been there,the others couldn’t have come up with the structure’”;Abir-A,‘She contributed more than...to solving the structure of DNA...must be considered a co-discover’;Aaron Klug,‘back up the opinion of Abir-Am’.”从合作者的动作(四个划线处)看出“排挤”Franklin;从三位支持者的观点理解出她有功劳。

线索二:时间线索。从首段的“be left out in 1953”――倒叙到50年代的遭遇――末段的“finally coming into light”。

本文三个深层理解题一气呵成。两条线呈现出57主旨:the unfair treatment;60题考态度:划线动词和支持者的评价显示了作者对三位合作者disapproving的态度;59题“为何被描述成“Dark Lady of DNA”,可从时间线索上可看出,是因她的贡献不为世人知道,而不会找“a picture showing a black X”当理由了。

(二)快速找主题的方法。

按时间顺叙或倒叙事情的、陈述理论的发展或研究成果的语篇,其主题常落在首段或末段,在篇尾点题(上文便是一例,与首段呼应)、升华(2010年A篇),但有的需概括中心。

(三)阅读和答题顺序的建议。

读全篇,关注首段和末段,以感悟主题;看清结构,以便阅读题目后能快速找到相应原文:有的按“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有的是几个部分的并列;阅读时划出线索、体会作者立场态度;答题时遵循线索和主旨,明确依据,整合信息。

(四)教学实践。

Model 3 Unit 2“Come and Eat Here!”的宏观结构分析过程:

1.跳读:看标题和插图,猜测语篇类型和主题:narrative discourse;about foods and restaurants。

2.略读:感知语篇结构:1)be divided into 3 parts;2)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the beginning,the development,the climax,the ending。

3.细读:情节的展开,情绪的变化:

Part 1:business is not good:frustrated(the empty restaurant)――sad(ought to be full of people)――worried & puzzled(What could have happened?Something terrible must have happened.)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Part 2:to find out the reason:curious(see the sign)――amazed(at the food and price)――angry(throw down the menu;won’t have... getting away with...)

Part 3:do research to win customers back:surprised(at the weaknesses)――hopeful(about winning...back)

4.猜测故事的结局。

五、劝说语篇分析

劝说语篇与论辩不同的是劝说中被诉诸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运用词汇重复联结模式,区别中心句和边缘句。

09年D篇全属深层推理题,正确率分别为45.3%、56.4%、73.1%、71.2%。运用词汇重复联结模式,可打个漂亮的胜仗。词汇重复联结指两句间至少有3个词项分别构成重复照应(Hoey,1991)。照应的单词可简单重复、复杂词汇重复、相互释义或上下义重复和共指重复。有联结句最多的句子是主旨句。把联结的句子集在一起,基本可构成主要内容。同样,如有重复词汇,那么该词汇是蕴涵中心思想的词。看D篇句子:

段落4句1:Everyone must give bad news from time to time,and winning professionals do it with the proper attitude...

段落4句6:Big winners know,when delivering any bad news,they should share the feeling of the receiver...

段落6句4:Big winners,when they bear bad news,deliver bombs with the emotion the bombarded(被轰炸的)person is sure to have.

句中有标记的词可以和另外两句构成联结:句1和句6有5处、句4有5处。句2和句3有7处。这三句是中心句,并可确定段落4句1是最核心的句子。因此,可解答56题“main idea:Delivering bad news properly is important.”。篇章意识不强的学生把末段的支撑句当主旨句“Had my neighbor told me of the upcoming rainstorm with sympathy,I would have appreciated his warning.”有的误解成:在遇到不好的事情该鼓励;要积极面对所提供的不幸消息。再看53题首段的篇章结构问题,明确了中心句后,可以排除A项36.10%的错误率“make a comparison”,因为中心不在于古今故事的比较;排除7.4%的C项选择率“设置情景(scene)”的说法,因文章中心不在围绕法老这一场景展开;排除D项“offer an argument”(11.1%),因文章主体不在证明法老行为正确与否。所以只为了引出话题(introduce a topic)。如始终用主旨去掂量,对54题“邻居笑嘻嘻的态度”,推断出作者认为是not considerate;55题售票员笑着告知车已走,作者借用“dreams of head-cutting”来表达抓狂的反感,就不可能理解成:邻居是友好的(29.60%)和55题D项“dreamed of cutting the sales agent’s head”(5.5%)和B项“was reminded of the cruel pharaoh”(19.4%)。

适用范围和对象:阅读生活哲理等劝说文和科普报告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使用。初学者或基础不太好的、对在阅读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生尤其适用。

课外阅读实践:如在某小品文的几段中有以下几句:

段1:You can’t be it if you can’t see it.Your life is limited to your vision.

段2用了例子。

段3:Remember,“If you can see it,you can be it.”

段4:So you can be fully satisfied at what you see and get. Just think a minute!

这三句中有4个联结(划线处),可被视作中心句。如要选标题的话,无疑选这句: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二)使用问题―解决模式、提问―回答模式寻找主旨。

提问―回答模式:第一句设置一情境,包含待回答的问题――提供答案和证据支持。

问题―解决模式:1.提供情境(situation);2.提出麻烦或问题(problem);3.描述对此问题的反应(response)或解决方案(solution);4.对此反应的肯定评价(evaluation)或结果(result)。

如果学生熟悉语篇模式,使用问题―解决模式来分析09年D篇,就易发现第2―3段提出了矛盾:对别人的“好心”作者反而生气。第4―5段提出对问题的反应或解决方案。第6段作者肯定自己的观点。剩下第1段属情景内容。具体解题方法同上。

六、说明、论辩语篇的分析

因这两种语篇在解读方式上有相似之处,故放在一起讨论。

说明性语篇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科学原理、自然现象等。会用到定义说明法、举例、比较、因果、分类、过程说明法等。论辩语篇借助事实或数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真实性或观点的正确性。

(一)通过语篇衔接手段快速寻找主旨。

衔接类型有指称、省略替代、逻辑关系语和词汇衔接(Halliday,1976)。指称衔接指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表比较关系的词表示。逻辑衔接语有转折、原因、同位关系、阐述关系、空间、时间、条件关系等。词汇衔接指重复词、同义近义反义词、上下义词等。衔接是指表层语言连接的方式(Beaugrande & Dressler,1981:3)。连贯则是语篇的深层结构。

通过衔接手段看清文章框架很重要。1.说明语篇多在篇首提出主题。论辩语篇,在中学教材中一般采用演绎法,在篇首从提出观点,再分析解决问题。从段落上看,两种语篇的中心很可能落在第一段的前一两句或末句;第一段的转折衔接词后的一句;第二段由转折词引出的第一句。2.采用归纳法的论辩语篇,在篇尾总结观点。总之,先统观全文,再做题,同时细读。在广告文中,阅读首段和末段,看标题,就直接做题。

如2010年C篇说明―议论性语篇第一段中,衔接词in fact:揭示该活动的实质;用although概括上句,但主句语义开始转折,引出作者的观点:用and连接的两个缺点。其余几段由段落第一句或衔接词搭起框架,说明“可导致效率低,增加压力、焦虑,导致记忆力丧失”的研究结果。(见图一)

通过衔接词,辨别观点。52题,就不会把“For many people,multitasking has become a way of life.”当中心句,不会误解成“在宣扬多任务活动”。49题,不可能依据后面作者新提出的观点“can lead to increased stress...”来解答“普遍认为的训练目的”。可见,成功解读文章结构和中心,对做相关的推测题是保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通过主张―反主张模式来解读。

该模式首先提出普遍或某些人认可的观点(如2010年C篇第一二句);然后澄清(第三句),说明自己的主张,或提出反主张或真实情况(第四句);其余段落阐明观点(同样见图一)。提出反主张前,一般有衔接词however,although等或其它表达。

(三)适用说明性、论辩语篇的其它解读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文中已讨论)、概括―具体模式(中心议题在首段)、提问―回答模式。

(四)教学实践。

人教版模块四Unit 2“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

从标题入手,让学生预测或谈谈希望在文中读到的主题(学生认为:两个概念;区别或联系;到底选择哪种方式;优缺点;操作特点)

浏览第一段和跳读其余段落,说出语篇类型(说明性语篇);组织模式(首段:主张―反主张模式)。这样,能准确判断全文主题句是第一段however后的那句。

细读全文,利用衔接手段,区分段落主旨句和支撑句(注:在论辩文体中,还可区别观点句和事实句)。画出全文结构图。

找出说明方式:下定义、举例说明、对比说明。

设计问题引出语言点,并练习。

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分别介绍或对比两种耕种方法。

七、描写性语篇的分析

因高中教材中出现的语篇以描写性、叙述性、说明性为主,因此本文也谈谈描写文:特点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人物、事物、环境、场所或景色。

(一)线索特点。

描写人物的以生平、个好、时间、主要事迹等为主线;描写地点的以方位等为线索;描写事物的以不同角度、特点为线索;描写环境、景色的以给人的视觉、听觉、感受及人的反应为线索。要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如人教版模块七Unit 3“A New Dimension of Life”用了大量的动词描写海洋生物的活动、体现生物的可爱、凶猛及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实践。

人教版模块四Unit 3描写卓别林一文“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

1.猜测主题:据图片或构词法word-formation猜得nonverbal含义后确定。

2.播放视频,就视频或学生已有的信息差information-gap谈论卓别林。

3.确定语篇类型(descriptive discourse)。

4.跳读和略读,寻找线索。

时间线索:in 1889,as soon as he could speak and walk,by his teens,as time went on,in 1972,in 1977(All the information scatters in Para.2,3 &5)

人物线索:a charming character(Para.3) & convincing acting(Para.4)

5.设问:第一句话和首尾段的作用(首句,引用雨果的话“Laughter is the sun that drives winter...”,作用是to introduce the topic:大笑的好处;第一段的作用introduce Chaplin:help depressed people feel content...,与末段“inspire people with confidence”呼应。)

6.宏观结构分析完成后,就人物详细的信息填空。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策略,学生能很快找到信息在文中的位置。

八、语境的了解

贯穿全文的语境,指语言、情景和文化语境(Halliday,1976)。语言语境指围绕语篇的词、句等。情景语境指语篇场、方式、基调。如2009年C篇科技文的语言语境:now,to test the nose,turned out,几处could表委婉语气、one day,hopefully,in the near future等,衬托出语篇场:立足现在的研究,预见e-nose的未来功能;表明了语篇基调:向读者介绍科技进展;显示了语篇方式:说明性语篇。可通过多阅读同类文章,了解科普知识,来感悟科技语篇的文化语境,以减少学生对科普读物的恐惧感和理解难度。

九、结语

语篇宏观结构分析有助于学生整体认知文本。本文示范了从宏观上抓主旨要义、找主题句、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方法,并在教学中实践了分析法。不但旨在提高深层推理类理解题的准确率,更在于提高语篇解读能力和培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R.de & Dressler,W.U.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1.

[2]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3]Hatim,B.& Mann,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Hoey,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5]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20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上机操作考试的探讨 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负面影响及消除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