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才优先 打造人才高地

时间:2022-08-30 07:24:35

坚持人才优先 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是强国之基、富民之本、发展之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广东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有效措施,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广东制造”正向“广东创造”转变。

广东人才工作的五个特点

突出抓好高端引进。发挥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和海外人才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实施“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等“五大引才计划”,组织 “百名海外高级专家南粤行”等各种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招才引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遴选20名优秀中青年科研人才作为培养对象,省财政提供每人100万元专项培养资金,滚动式培养两院院士候选人;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率先大幅提高在站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博士后科研基地,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实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税前扣除政策,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创新投入,重点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和自主创新100强项目,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推进体系。

打造集聚人才平台。围绕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在全国乃至全球配置人才资源,努力实现人才圈与经济圈、人才链与产业链、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的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

激发人才干事创业动力。从2003年起设立广东专利奖,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的项目单位,省政府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奖励;设立广东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每年重奖2名杰出科技人才各200万元。率先采用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抢占人才先机锻造人才强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都重视人才战略,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全国各地纷纷到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广东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广东的人才、科技等创新资源相对短缺,必须及早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及时研究做好人才工作的措施,打好人才工作的主动仗,占领人才工作的制高点。

打造人才工作品牌。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制订实施《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制订全国最优的人才政策,努力打造三个人才工作品牌。一是引才品牌,重点实施珠江人才引进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引进100个创新科研团队、100名领军人才和1000名急需人才,努力形成“东南西北中,人才到广东”的良好局面。二是育才品牌,重点实施南粤英才培养工程,突出抓好“双百”人才培养项目,即着力培养100名有实力竞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才和100名领军人才。同时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现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技能人才开发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名师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卫生名医培养工程,等等。三是励才品牌,重点开展“南粤双奖”评选活动,每两年评选2名南粤功勋奖。

统筹推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人才协调发展是基础。一方面,应加快构建珠江三角洲创新型人才圈。结合“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引导高端人才向产业带、高新区和专业镇聚集,突破制约自主创新的人才瓶颈。完善粤港澳人才多领域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强与东盟的战略性合作,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建设珠江三角洲人才工作联盟,推进珠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发展。按照“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的要求,围绕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等战略部署,结合区位特点、功能定位和产业优势,制定人才带动战略和政策,加快粤东西北地区人才队伍发展。健全珠江三角洲地区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继续实施“科技、教育、卫生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着力开发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从过去的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到当今如何“创出一条新路”,广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是重要一环。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创新团队为重点,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大力培养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发展高新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外聘或兼职、合作与交流、讲学和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支持和选派有潜能的专业人才到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接受专业教育和实践训练。深化省部(院)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推动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增强推动人才工作的合力。一要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制订政策、给予资金扶持时,都要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性,让大家都动起来。每年组织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市按功能区分组考核,省直单位重点考核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和人才工作相关部门、省属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同时,根据考核结果,设立南粤伯乐奖。二要调动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对重视人才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并大力表彰,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利益,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三要强化市场的主导作用。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才流动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原则,促进人才的柔性流动。

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当前,要重点在人才培养开发、人才评价发现、人才选拔任用和人才激励保障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创新。在人才培养开发上,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确定类别和层次、规划数量和分布,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在人才评价发现上,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注重以实践和贡献为依据评价人才,防止和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在人才选拔任用上,进一步体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防止德才偏失、用人不公,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在人才激励保障上,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在人才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让人才有成就感、光荣感。建立多元的分配机制,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放宽年龄、学历、资历限制,简化引进程序和手续,开辟“一站式”服务专区和“绿色通道”。对紧缺高层次人才可因人设岗、因人设事,根据专业特长为其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工作室;参加职称评定时,用人单位可设立特聘岗位,不受现有条件和职数限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档案制度,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城乡、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完善出国留学、招收国外留学生政策,建立学历、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制度,促进国际人才和粤港澳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宿、孩子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尤其要注意为高层次人才配备行政秘书,专门负责行政后勤事务,以保障其专业工作时间。(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上一篇:“英雄”与“狗熊”的差别 下一篇:中国的发展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