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也应该多问“为什么”等

时间:2022-08-30 06:37:43

老师也应该多问“为什么”等

老师也应该多问“为什么”

宋 楠

“老师,我的杯子怎么倒着放了啊?”小乖手里拿着水杯噘着嘴跑来。我到水杯架旁一看,所有的小水杯全都倒扣了过来。是谁呢?一双大眼睛逃避着我的视线,应该是他――小雷雷,刚才还见他在柜子旁左顾右盼的。于是,我提醒雷雷:“小杯子倒着放,哥哥姐姐用起来不方便,下次不要这样好么?”他点点头。

又过了几天,小朋友又来告状:“老师,我的杯子怎么躺倒了?”跑去一看,所有的小水杯这次又都顺着右边倒下,水杯把还都朝着外面,但很整齐!不用说,这一定是雷雷――他趁着大家喝完水了又开始了他的游戏。

我有点生气了,想再次制止他的这种行为。可是他的行为又没有造成什么破坏,而且小杯子虽说是躺着的,可放的那么整齐,这种能力又超乎他刚刚满三岁的年龄。我有些奇怪――为什么他会对水杯的摆放位置和方向感兴趣呢?于是开始观察他……慢慢的,我发现了雷雷的与众不同:

他爱玩开门、关门的游戏,包括活动室门、厕所门、柜门……所有的门,总爱一开一关。还总是将自己藏在门与床的夹缝之中,好让大家看不见他;爱玩套盒,并自己创造了搭“高楼”的游戏,即逐个积高。熟练后又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空的套盒与盛满珠子的套盒之间的区别上;洗手时他总站在洗手池中的下水口旁,爱看水往下流的样子;电脑游戏时他喜欢小蚂蚁吃豆的方向游戏等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户外活动时,他硬要把又大又沉的轮胎推到攀登架旁,我劝他:“雷雷,太重了你推不动,换个小的吧?”他不肯。于是我帮着他将这第四个轮胎放在了他要求的地方。刚放好,小家伙高兴的拍手跳了起来:“开车喽!”钻进了攀登架,假装手握方向盘“嘀嘀”开起了车。这时我再仔细一看,攀登架已被小雷雷的四个等大且对称的轮胎变成了立体的汽车,极其逼真。

而在观察他的同时,我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雷雷会有这样一系列的举动。于是开始查阅大量的资料。终于,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人的智力包括语言、逻辑、视觉、肢体、音乐、内省、人际交往等八种智力,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人语言、逻辑智能发展较好,但也许在音乐智能方面较弱。而小雷雷则属于视觉空间智力好的幼儿。这类幼儿多表现为方向感强、喜欢建构各种模型、喜欢玩各种机械的东西、甚至对空间的排列特别感兴趣。他们通常会花很多时间来搭积木、做飞机模型;用木块或互相联系的积木搭建复杂结构,如:房子、花园等;他可能会把玩具、人加入进去,让建筑物充满生机……

看到这里,我不由想到――如果当初一生气就制止他的行为,没

有问自己那个“为什么”,那就不会发现这么多有趣的事,也不会知道我们的小雷雷在这方面的潜力与优势。原来他喜欢把门关来关去并不是喜欢听那吱吱的声音,而是在门关过来又关过去的过程中领会着对应关系。平时很少注意孩子的这种学习,原来他们在自由游戏甚至乱翻的过程中都在学习着对应关系啊!那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这种探索与尝试,提供充分的环境与材料,逐渐开拓幼儿的立体空间智慧才对!

点评

让“为什么”成为一种自觉

由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上所引伸出的“为什么”,给教师带来了反思后的收获。一次的反思也许是偶然的,这说明,我们的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将“反思”作为一种理性的自觉。事实上,当教师将“为什么”作为一种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的时候,当“为什么”给教师带来观念与行为改变的时候,教育的作用也自觉地、无形地被体现了出来,而这种精神便是“儿童观”在教师观念中的根植。

小小废品回收角架起环保爱心桥

焦云林 田玉华

“王小薇,把纸片放到回收角!”“梦楠,不要随便乱丢塑料袋,请把它放到回收角!”“张雅飞,老师说了,要把废旧物品分类放到回收角,你怎么乱放!”……这是围绕青城镇中心幼儿同废品回收角所发生的一组镜头。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因为幼儿经验少的原因,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既影响幼儿园环境,又不利于幼儿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幼儿园及老师虽然下了很大工夫,收效仍然不很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幼儿园综合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要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光靠制度及管制是起不到很好作用的,要从细微入手,要调动起幼儿自身积极性和能动性,于是,幼儿园想出了在各班设立“废品回收角”这一妙招,而且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幼儿园要求各班可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自行设计形态各样的废品回收角,鼓励幼儿把废纸、奶袋、饮料罐、塑料瓶等废旧物品分类投放到回收角,由幼儿每天定期将回收的废品送到幼儿园统一存放处,幼儿园每到周末,就把收集到的废品卖给废品收购站,每次居然能卖50多元。幼儿园将卖废品得来的钱买了许多学习用品,发给家庭比较贫困的幼儿,有时,还作为奖励,发给班内的“环保小明星”。可以说,小小废品回收活动,整洁了同所与活动室,让幼儿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小培养了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废旧物品的合理利用,让每一位幼儿都为贫困幼儿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废品回收角成了名副其实的爱心角,培养了幼儿们的关爱意识。可以说,小小废品回收角,成功的把幼儿与环保和爱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了真正的环保爱心桥,愿它能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能力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点评

回收的不仅仅是垃圾

回收垃圾的背后,是一种教育的期待,也是一种环保素质的培养。小小的废品回收角,回收了垃圾的同时,让“德性”的培养也得以看得见,而这,也构成了和谐发展的社会理想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关系也得以达成,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得以落实。

老师他“打”我了

骆媛媛

“老师,他打我了。”这句话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并不陌生,从孩子的口中会经常说到。

一天,小朋友们都去上厕所,楠楠小便完的比较早。他走到乐乐的身后,将两个小手握在一起,一高一低的“打”乐乐的肩上,这时听到乐乐的声音:“老师,楠楠打我了。”楠楠慌忙地说:“没有,我没有打他。”他们都来到了我的身边理论。等事情明白后,才知道楠楠是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给乐乐捶背呢!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同有好多,如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去叫另外一位小朋友,可听到的却是老师他“打”我了,原来,这位小朋友叫他时,用手将他拍了拍,可却被他理解成为小朋友在“打”他。

这种现象,特别是在新进园的孩子身上发生的比较多一些。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动手去打孩子。在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小集体,孩子们要与同伴交流、娱乐生活在一起,这时,他们就会出现

问题,把别人的好意理解错,分不清什么是真打和善意的“打”。

家长和老师是他们的引导者,应将对错的区分告诉孩子,让孩子从中学会友好地和别人相处。

点评

别小瞧孩子的“打”

“打”是幼儿游戏的一种,也是孩子交往的方式和内容,当然此“打”非真打也,这是教师必须明白的,否则,教师会被“打晕”,在教育教学中而慌了阵脚,陷入整日的“老师,他打我了”的报告声中,而不能随心所欲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另外,教师也要认识到,孩子们的“打”的“报告”是一种教育契机所在,发挥自身在幼儿活动中的指导者的角色,如文中所言,将“对错”区分告诉孩子,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的意义。

为男孩子添加角色

孟 萌

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我带孩子们做“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许多女孩子争着做青蛙妈妈,男孩子虽然也想试试,却又有点儿不好意思。几遍游戏玩下来,男孩子变得懒懒散散的,没啥兴趣了。这时,我就问在我身旁的男孩子陈奕帆:“你为什么不想做游戏呀?是不是不好玩呀?”他支支吾吾了半天,才说:“游戏很好玩,但我不能做青蛙妈妈呀!我是男孩子。”听完我一愣。于是,我决定增设有青蛙爸爸的角色,并由陈奕帆第一个做青蛙爸爸。没想到这个决定竟得到全班男孩子“耶”的一声欢呼,接下来的游戏,他们玩得可高兴啦!

的确,以前我们开展的许多游戏活动,常常只有鸡妈妈、鸭妈妈、兔妈妈等角色,而忽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别意识渐强的性格特点,所以,男孩子对这些角色只能望而兴叹,作为教师,要灵活机动地为男孩子增设相应的角色,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收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地发展。

点评

增添游戏角色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全发展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角色游戏的本身,忽略了幼儿的性别。如:“老鹰捉小鸡”、“小蝌蚪找妈妈”等,对提高幼儿性别角色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文中老师游戏活动的本身来添加蝌蚪爸爸的角色,显然弥补了这一缺憾,不但实现了男孩子参与游戏的热切期望,而且照顾到了全体幼儿,这一想法行动本身,彰显了教师的智慧,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启示。

向孩子说声“对不起”

何金慧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一向活泼好动的鑫鑫情绪不太好,我问他,他也不说。于是,我找到了他的妈妈询问原因。他妈妈对我说:“有一天中午午休的时候,鑫鑫发现菲菲咬被角,就制止她,结果你批评他说话。”知道了这一切,我心里为自己的只看表面现象就简单做出批评的行为感到非常懊恼,决定向鑫鑫道歉。于是,我开了一个专门的谈话活动,当着全班小朋友的而讲了这件事的原委,并真诚地向鑫鑫说了一声“对不起”。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孩子们脸上出现了惊讶的表情,我尤其注意到,鑫鑫的笑容又回到了脸上。趁此机会,我告诉小朋友:“老师说过了,做错了事要勇敢承认,及时向别人说‘对不起’,以后改正,这才是好孩子的表现,老师就要做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孩子们欢快地笑了起来,高兴地给我拍起了小手。

有人说:“何老师,你这样做,在孩子们面前就失去了威严,以后怎么管他们呢?”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幼儿需要一个和蔼可亲的、爱他们和尊重他们的大朋友,不是一个时时刻刻高高在上的管束者,只有树立一种平等的心态,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理解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同他们形成朋友一样的关系,孩子们才会更喜欢我和接纳我,而这种良好的师幼关系更有利于我日常教学的有效开展与顺利进行,同时也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从那以后,我发现孩子们的心跟我贴得更近了,在我和他们的交往中,我发现孩子们也更加懂得礼貌,友好地相处了,而上幼儿园也成了他们最快乐的事情。

点评

剥去“权威”的外衣

一声“对不起”,教师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和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由此可见,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因此,孩子也是比较容易得到与享受快乐的。当教师隐去成人的权威,以一种孩子的心态接近孩子时,教师与幼儿便融合在一种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教育当中,这样教师也能深刻体验到放下成人架子而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上一篇:笑,是一张通行证 下一篇:不要轻易否定幼儿的游戏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