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

时间:2022-08-30 12:22:27

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

【摘要】

银行业在引入民间资本的问题一直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多年来也在不断积极探索。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介绍了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以期为我国正在探索的“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设立民营银行等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民营银行;发展现状;经验借鉴

1998年至2000年的三年时间里,世界银行金融市场发展局对世界107个国家的金融和银行体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截止2000年底,其资产规模占全球银行资产的比例接近70%。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自1990年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资产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而国有银行资产比重则在不断下降。其中,发达国家国有银行资产比重平均由40%下降到20%,发展中国家则平均由60%下降到40%。由此可见,民营银行已经日趋成为各国银行业的主流。

一、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发展民营银行并非是权益之计,而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战略改革的战略性步,从我国目前来看,发展民营银行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竞争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银行体制开始改革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中农工建4家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银行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银行业格局,但是总体上银行业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近70%的存贷款增量仍然被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掌握。到目前为止,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仍然处于垄断地位,而且这种由于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垄断本身是不会主动产生优化银行产业结构的动力的,从而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低下的现状。发展民营银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加快国有银行的改革步伐,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和稳定。

第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9%,对我国的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当前,“十二五”规划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战略重点,这其中离不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进而离不开一个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支持。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业仍然由国有银行垄断,它们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一直制约着他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第三,是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现实途径。

民间金融的特点是自发和自主,主要包括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地下钱庄和典当等形式。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民间金融的利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并且缺乏法律保护,隐含较大的支付风险,并且民间借贷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因此容易引发借贷纠纷和刑事案件。不少债权人常通过暴力形式收回借款,导致地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加大经济和金融运行风险。而民间银行有着现有正式融资渠道所不具有的优势,同时,可以使民间借贷起到很强的规范作用。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制与经营的,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的一种现代金融企业,它是产权结构、资产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统一。

2013年,政策放开,民间资本兴办银行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全民银行”的投资热潮。民资渴望进入银行业,一是看中银行的高收益;二是期望能够为企业自身服务,解决融资困境,在更大范围内利用金融资源,甚至不排除有些企业想高关联交易,使民营银行成为自身的融资平台;三是将来民营银行可以上市,套现,这对企业来说可谓是一本万利。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目前,我国首批试点地区名单已经确定。

三、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借鉴

(一)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速度不宜过快

台湾地区开放民营银行设立时,首批核准了16家民营银行。新设的民营银行资本规模远高于既有的公营银行,短期内对货币市场、人才储备等造成冲击,长期中更导致银行数量过多、竞争过度,银行业利润下降,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

(二)较高的资本金门槛不仅无法有效限制申报数量,反而导致其与公营银行形成了同质化竞争

为限制民营银行申报家数,台湾地区相关部门为其设定了远高于公营银行的资本金门槛。事实证明,资本金规模未能限制民营银行申报数量。准入门槛采取“一刀切”模式,未考虑新设银行的业务种类、经营规模等。民营银行诞生伊始就背负着巨额的资本金压力,业务重点自然是传统的大企业贷款,未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三)开放民营银行设立应考虑金融服务的地域性、产业性等特征

台湾地区开放民营银行设立时没有考虑地域、产业等因素,银行可自主选择网点分布、客户类型,几乎所有的银行都集中争抢大型企业客户的存贷业务。在总结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经验教训时,应多考虑客户的地域、产业等特征,首批开放针对特定地区。

(四)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与民营化同步进行的过程中

从开放民营银行设立至今,台湾地区一直没有建立可行的银行破产退出机制。这种“只进不出”的市场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随着民营银行数量的激增,因其个体运营上的差异而导致的优胜略汰不可避免,但是台湾当局一直没有建立有效的银行退出机制。在这种环境下,经营不善的银行在考虑退出市场时发现退出成本太高,因而更多地依赖于台湾当局对银行采取的“不可倒闭”政策,形成了很高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熊继洲,罗得志.民营银行:台湾的经验与教训[A].金融研究,2003,(2):1221

[2]周民源.我国台湾地区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及对内地的启示[A].金融监管研究,2014,(1):2438

[3]王晨晓.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思考[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2.151

上一篇:余额宝对我国银行业影响 下一篇:农产品价格变动与营销渠道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