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生态学思考的城市生态建设思路

时间:2022-08-30 12:08:55

基于景观生态学思考的城市生态建设思路

【摘要】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格局有关。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本文以福州市为例,试图通过对城市生态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基于景观生态学思考的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 景观生态 生态建设 福州市

引言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城市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耕地等自然资源,破坏了原始自然的环境,使得城市与周围环境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

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城市也不例外。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大量的城市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布局造成了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削弱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⑴。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城市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从布局上协调城市内部各组分的空间结构,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念

自从1939年德国的生物地理学家C. Troll 首次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以来,这门新兴的学科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景观生态学认为, 景观是由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⑵。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范式。对城市景观而言,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和人工构筑物成为城市中最主要的斑块;植被廊道、踏脚石系统、河谷廊道、交通廊道等被视为城市廊道的四种类型⑶;而城市的各种功能区,如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则可以被看成城市的基质。

景观生态学强调研究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或自然-文化综合体的景观的整体及其空间异质性。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为综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开辟了新的科学途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2 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工化

城市是人口高度聚居的地域综合体,密集的人口和频繁的人类活动造就了人工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人工化的特点不仅反映在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和格局上,城市的物质、能量、人口、信息等各种生态流也都是人为参与或受人类干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开发利用土地等各种自然资源,导致自然景观的缺失或退化:原生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人工建筑和人工构筑物,甚至一些山水、植被等自然生境也经过人工改造、不同程度地打上了人工的烙印。

以福州市为例,历史上福州市河道纵横交错、湖塘众多,并与闽江相通,具有城防、供水、灌溉、排涝、通航、景观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一些河段被截弯取直、填堵开发,内河、湖泊、池塘等水面人为破坏严重,近20年来水域面积减少了近20%,截弯取直、砌石驳岸替代了自然的河道,再加上水质污染,原先纵横交错的水乡风貌不复存在。

人工化不仅导致自然生境的缺失或退化,还会产生其它的环境效应。福州市地处福州盆地中心,属典型河口盆地地貌。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布、而自然生境面积减少,夏季市区气温会比郊区高出2℃-3℃,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2.2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城市中,自然组分的大量减少,使得整个区域的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城市化改变了植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了植物区系的改变⑷。自然群落的比例和乡土植物种类大大减少,而人工与半人工的植物群落占据了主导地位,种类组成单纯并且相似。城市中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也因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而急剧恶化,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是一些被人类驯化的物种和居民区的栖居者,物种丰富度也大大减少了。而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例如,闽江河口分布有大面积的湿地,有丰富的植物、鸟类、鱼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多种资源。由于城市建设和改造,闽江河口湿地遭到围垦、吹沙造地等破坏,湿地面积比1970年减少了50%以上,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地遭受严重影响;加上水质因环境污染的影响,湿地生物种类大大减少。

2.3结构简单

城市绿地多以人工植被为主,植被类型往往比较单一、缺乏空间层次性;而且空间分配也不均衡,往往零星分布于城市公园或广场中,大多数街道及街区往往分布稀少。绿化覆盖率低。

福州市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类型多样。但是多年来遭受人为砍伐,原生植被已被破坏,目前主要以次生植被为主。城市绿地以公共绿地和交通绿地为主,树种也比较单一,尚未形成立体、开放的绿色空间。

2.4格局不够合理

城市布局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功能分区不明确;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的建筑通常是尽可能多地利用该地块的使用效率,而忽视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这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而且由于自然通道的破坏使生态过程受阻、妨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格局缺乏良好的连续性及过渡,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没有成为有机整体,自然景观生态过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从而影响了城市生态网架的形成及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

根据有关资料,福州市城市工业用地占城市面积的比例超出合理限度(10-15%)。由于工业用地过多,占据城市黄金地段,不仅土地产出率低,而且工业产生“三废”污染城市环境。福州城市生活商业、公共设施用地少,道路、广场、绿地和体育用地不足。而且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生产区、生活区和商业区交错分布,一些工业企业分布在市区、工厂与住宅毗邻。

3 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考

合理规划城市生态系统格局,协调系统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促进区域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3.1适度保持自然风貌

自然生境可以增强空间异质性。而空间异质性可以满足不同生态位的需求,有利于不同物种的共生,对城市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尊重自然,适度保留原有的自然生境,如对内河、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应切实加以保护,维持城市的自然历史风貌;同时适当增加自然组分的层次性,改变单一的人工化环境,促进自然生境与人工景观的和谐交融。

绿色植物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城市绿化的意义不在于提高绿化覆盖率,而是通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层次布局,使其实现应有的生态功能。绿化应因地制宜,多利用乡土植物,注意结构和层次性,如通过乔、灌、草等多种类型的搭配组成群落复层结构以提高群落稳定性。

3.2合理规划,建立多样化的城市景观格局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各个组分的简单加合。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协调自然和人工景观单元,建立多样化的城市景观格局,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首先应根据城市特色合理定位,根据城市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探求适合的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模式,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忌盲目扩张,因为“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容易破坏城市合理的景观结构和生态平衡。其次合理利用土地、协调人地关系,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合理配置自然斑块,尽可能保留足够的土地资源用于绿色空间。在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改善水域环境的同时,加强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提高景观单元的连通性。

3.3维持生物多样性

绿色空间的减少、环境质量下降导致生境类型简单化,不仅影响生物多样性资源,并将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对各种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下降。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通常大型自然斑块比小型自然斑块拥有更多的物种、也就更有能力维持和保护基因的多样性⑸。但小斑块占地小、作为大斑块的补充也可提高景观的多样性。按照这一原则,区域内景观要保持多样性和丰富性,合理分布大小斑块,通过道理、河流等廊道在大小不同的斑块之间形成绿色通道,将孤立、破碎的景观斑块和岛屿状的孤立生境连通起来,建立开放、通达的网络体系,促进各种生态流的顺畅,有利于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促进生物多样性。

3.4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使系统的结构受损、生态流受阻。如果干扰的程度超出了系统的承载力,这种变化将会是不可逆的。因此在加强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改变传统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提倡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本着“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有效保护非再生资源”的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 景观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与分析中的应用

〔4〕宋永昌. 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5〕王军,傅伯杰,陈利顶.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l999(2):

上一篇:集控区的排废权 下一篇:城镇污水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