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掘金艺术市场

时间:2022-08-30 11:32:22

“授权”掘金艺术市场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不断发展,一些依托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而设计制作的艺术衍生品应运而生。据文化部近日的《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艺术授权和衍生品交易达150亿元。依国际惯例,艺术授权产业总产值是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的3倍以上。那么以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金额975亿元推算,中国艺术授权所带来的生产总值应该可达近3000亿元,近20倍的潜在市场,等待我们挖掘。

谁来撬动千亿规模市场

“艺术授权”的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其实早已频繁邂逅各式各样的艺术衍生品。诸如798艺术区艺术商店里毕加索艺术衍生品抱枕,印有岳敏君“露齿大笑”的T恤,国画大师齐白石禅意笔触的花鸟虫鱼图案更是遍布杯壶茶具、桌灯、餐盘等日常用品。商品和艺术品联姻的产物无一例外都通过“艺术授权”实现。

“它不同于一级市场的展览展示,也不同于二级市场的拍卖收藏,而是对艺术品版权的深度开发利用。”从事艺术授权15年之久的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郭羿承表示。在他看来,正是由于版权的高度抽象性,催生了艺术衍生品的N种可能性。他介绍,以前1000种藏品只能做出1000种产品,艺术授权后却可以开发出数万甚至数十万种商品。

据了解,博物院如今每年古画限量授权复制品的销售额已超过门票收入,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该院典藏的唐代怀素和尚《自叙帖》,经授权开发,制成售价折合人民币5万元的奢华床罩远销海外。荷兰银行则将获得授权的梵高作品作为企业形象设计元素,从公司的外部装饰到信笺、礼品,梵高俨然成为该行代言人,急剧提升的品牌形象让企业一度创下3个月内300%的高增长率。

在国外,艺术衍生品生产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已经得到了完善的发展,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地,有专门的博览会在做艺术授权的交易。许多博物馆、美术馆也依托各自的馆藏资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创意产业。其中美国和法国做得最好,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其艺术衍生品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珠宝首饰,另一类是丝网版画和艺术类书籍。每年来此参观的人数达六七百万,其主馆与周边几家商店的营业额加起来一年达3亿多美元。而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则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着40多家艺术商店,年收入多达几千万欧元。

这些数据对国内的美术馆、博物馆无疑是一大刺激。拥有绝佳艺术资源的它们完全具备依靠艺术授权盘活馆藏资源的先天条件。

艺术放下身段走进生活

“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在艺术授权。”这是2011年国际艺术授权博览交易会发出的强烈信号。

以郭羿承的Artkey艺术授权中心为例,该中心目前已经成功包括齐白石、刘国松在内的全球700余位华人艺术家的数万件艺术作品,并独家获得博物院藏书画作品数码复制权,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艺术授权组织。不过其商业模式并不复杂:一个普通水杯,能卖20多元;一幅齐白石作品,估价会在数百万元。若把齐白石的作品翻印到杯子上,杯子能卖到100元,在销量未减少的情况下,生产商、设计者以及享有版权的艺术创作者都能获得收益。

记者在798艺术区走访了解到,购买艺术授权商品的消费者大多了解并追捧这些作品背后艺术家的风格。相比于昂贵的原作,这些商品既能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亲民的价格也在承受范围之内。“艺术品没有变得廉价,艺术授权走的是生产型服务业方向,生产型消费需求替代了‘一锤子买卖’,艺术品成为给相关产业提供的投资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如此解释降下身段的艺术。

有专家分析,作为世界制造基地,中国完全具备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产品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发展授权业的优势条件。”张晓明认为,通过艺术授权提升产品附加值,将给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广州玻璃先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仲明对此深有感触。以前由于不了解艺术授权这种商业模式,公司只能借鉴梵高画作灵感,将修改后的“向日葵”呈现在工艺品上。“怎么看都觉得远不如梵高的水平,还一直提心吊胆怕惹来侵权官司。”如今廖仲明已拥有百余位艺术家的授权作品,名正言顺地将梵高的《向日葵》复制到水晶玻璃画上,不仅带动产品提价4成,还为下一步出口欧美打下基础。

以往束之高阁的艺术品正走出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开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频频交集起来。“我认为艺术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投资品,而应该让大多数人有机会接触,最获利的是一般民众。他可以付出他能接受的价格去拥有一个印着价值1个亿作品的杯子。”郭羿承将艺术授权理解为一项艺术推广活动,他认为通过它能培养出一批真正热爱艺术品的藏家。“文化一定要通过商业让一般民众能够接触得到,才会有影响力。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艺术授权的健康发展。”

开发关键在于创意

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曾告诫说:“中国缺的不是创意,而是创意商品。”言外之意,艺术和经济“联姻”,首要就是有人创意策划。将艺术品转换为商品比创意本身更重要,也更难实现。

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早在两年前就建起了自己的艺术品商店,店里销售的大多是他拥有艺术授权的物件。在他看来,时至今日,制造工业已具备高尖复制能力,经济实力增强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早已构建起来的销售渠道为艺术授权准备好了一切外部环境。“关键在于转换,也就是对创意的再创意。”孙永增会不定期邀请业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到馆里切磋技艺,以期获得更多灵感。他认为,艺术家除了被动转让版权外,还应主动介入创意商品的设计环节,帮助技术精湛的手工艺匠人赋予产品新的内涵,实现双赢。

荷兰“Van Riet”设计所旗下有个“Hendrik”项目,专门围绕梵高、博斯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衍生品创作。特别的是,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画作或移植图案,而是以现代审美对画作元素进行提炼、再创造。设计师们将艺术作品“嫁接”到纺织品、陶瓷、照明、墙饰、服装和首饰等各个领域,与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反观中国市场,除博物院的业绩骄人外,内地各类博物馆多达数千家,文化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的只有区区5家。“我们的博物馆商店大多还停留在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层面,提供给观众的文化产品品类单调,缺乏特色,销售情况自然不会理想。”南京一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无奈表示。据了解,目前内地只有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几家拥有自己的创意产品设计团队,大多博物馆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经营产品还停留在艺术附加值较低的文物复仿制品、图书音像出版物等低端层面。

“艺术衍生品不只是艺术与商业的机械相加,而是将艺术品所蕴含的独特艺术精神通过商业营销方式来加以传播普及。”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表示。在他看来,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未来要长足发展,首先要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带动中国当代艺术衍生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其次,让艺术更生活化;最后,要充分重视快速消费品的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如酒、茶等,市场需求大,潜力也大。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艺术授权产业,需要艺术家、授权商、制造商、销售商等不同角色携手,而国内目前这条产业链尚未形成,不少艺术家被迫兼任制造商和销售商,授权商则要兼顾授权与设计。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也导致衍生品生产质量不稳定、设计开发环节相对薄弱、产权意识淡薄、盗版严重、市场推广手段单一等现象。

如何生成一个动态、活跃的衍生品开发与交易的产业链,将是现阶段以及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让英语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另一阵地 下一篇:细谈语文教学之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