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时间:2022-08-30 11:02:56

浅谈提高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摘要: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简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紧扣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用诵读、讲解、索析、改写等方法可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全面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作者把生活中的所感所悟,特别是触动心灵的抽象情感寄托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通过塑造意境来表情达意。所以利用诗中的具体意象,描绘的意境,发挥想象和联想,联系作者生活环境及时代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诗的主旨和作者情感。诗歌教学中就抓住其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力,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是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想象与联想,离开了想象与联想,创新思维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也就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跨越时空的限制,体会和领悟千年之外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所以鉴赏诗歌应引导学生感知、探求诗人的感知活动在作品中的体现。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诵读

古人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渗渗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读出画面、情感、见解。教师的范读、录音读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停顿、重音、速度、节拍等的把握,并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的语调诵读出高低、强弱、缓急,让学生体会到诵读音韵和谐的节奏美,得到美的熏陶,感受诗中优美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坚决纠正学生养成的唱读习惯,必须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表演性的读,在读中感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二、讲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 你时刻不能忘记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有些教师认为教师的讲授已在课堂上“退位”,其实不然,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讲求艺术,使讲者与听者产生心灵火花的碰撞,深层次的思维的互动。教师要想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动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就要用清新、优美、火热、丰腴的讲述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神思飞越,沉醉于求知的欢乐之中,如春风化雨,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吸引力。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声情并茂的讲述: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他率领长征部队历经千上万水,到达陕北,一场大雪之后,诗人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顶,极目远眺,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头头白象在奔驰,诗人豪情万丈、心潮澎湃,脑海里浮现出风卷雪飞、冰天雪地的世界,天晴后,红日映照下银装素裹的大地,犹如身着红纱的少女,热情似火; 身着白纱的少女,纯洁如玉。江山具有阳刚之气,阴柔之美,何等壮丽。不禁发出赞叹:“如此多娇”。通过这样的讲解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产生美的熏陶感染,点燃思维的火花,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考证索析

诗蕴藉含蓄,藏而不露,将丰富的思想内容凝聚在精确、简练的词句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启发读者通过联想、想象领会,既接受者只有凭借作品所提供的直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它再现出来。“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因而要着重发掘它的深藏的诗情与哲理,分析它外在形式美的各因素,如音响色彩画面,从客体事物的形神与主体的情理的统一之中去把握它的境界。引导学生体会可感可触的物象景象中寄托着诗人的什么思绪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寄情于景,表现羁旅之思,作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古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在意境的索析中,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想象与联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索析名言警句是理解诗篇的关键,因它具有哲理美,是诗人对人和事物更深透的认知与表达。需思索、玩味、引申,才能得到启迪、升华意涵,此过程也是联想、想象的过程,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悟出“经磨难而自愤,终有成就”、“绝处逢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的道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悟出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道理。又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这些蕴含哲理的佳句,往往借助鲜明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念,引导学生感受、判断、思索、玩味、联想、想象,产生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某些领悟,以此培养创新思维。

四、改写(包括口头作文)

改写的过程是鉴赏的过程,也是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审美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想象与联想的基本形态和线索,基本上可以规定再创造的方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人生感悟等对诗歌进行想象、联想、加工、补充,把诗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并揉合背景资料组成有条、有理、有情、有物、有文的作文。如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引导学生明白诗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怎样?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时诗人隐去了哪些故事情节或细节?通过引导抓住了“暮投”,“夜捉人”,“逾墙”,等字眼,把开端时的紧张气氛想象出来,自主写出了有条有理、有情有物、语言生动的作文来。改写作文的关键是,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较为完整且略有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重点详写的一部分是特殊环境的描绘,用一些极富象征意义的景物塑造气氛,衬托人物,突出主题。通过改写这一学以致用的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能力,激发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古典诗歌能力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学中应深刻领会文体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规律,灵活掌握,重视策略,努力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综合推进,构建起高效的语文古诗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睢文龙主编

[2]《评课的新理念与有效操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宁生编

上一篇:浅析财务管理中出纳工作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英语创新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