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 回生活中去

时间:2022-08-30 10:06:33

从生活中来 回生活中去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它是生活中的一份子,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而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兴趣;生活化;学习环境;价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提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坏教育”的观点。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的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我就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星期天明明和红红到小刚家里做客,小刚妈妈买了了3个大小同样的月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明明1块。红红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小刚不高兴了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三个小朋友谁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道:“聪明的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朋友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我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材例题生活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情境:过年了,玲玲的妈妈和小静 的妈妈去永辉超市帮玲玲和小静买新衣服。玲玲的妈妈帮玲玲看中了一件衣服,价值120元,她身上有323元,小静的妈妈班小静看中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价值176元,她身上有465元。她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3.1 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了解实际,感受数学存在。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生活的事或物中抽象出来的,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课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让学生喜欢感受到数学就在实际生活中,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前门上,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联系生活实际考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如今的“应用题”已经不称为“应用题”而改叫“解决问题”了,那么既然是解决问题,多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实际全面地考虑问题是个很好的学习品质,我们更应该着力培养,在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老师带24名同学去春游,每4人坐租一游船,要租多少条船?只从数学角度考虑,很多学生会列式:24÷4=6(条)。而如果联系实际想一想,老师带学生一起去,那老师也得去呀,我们必须把老师也算进去,那么24+1=25(人) 25÷4=6(条)……1(人),那么学生就会算出需要7条船。

4.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价值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体验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刚好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我就要求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购物,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学生在反复的选物、计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象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能够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依据新课改精神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提出生活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人人都能乐于学数学,会学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3-11-13

上一篇:浅谈Photoshop的高效课堂 下一篇:放飞开放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