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环境设计的研究

时间:2022-08-30 09:50:47

对教学环境设计的研究

摘 要:教学环境设计是教学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教学环境建设中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性课题。本文通过透视教学环境设计的背景,论述了教学环境设计的要素和方法,提出了教育者要重视教学环境,能够真正花费心力设计教学环境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环境 设计 构成要素 方法

一、教学环境设计的背景透视

(一)“设计”问题的凸显

整个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波及观念领域,在这一信息爆炸引发了社会面貌和人类观念大动荡、大改变的时代,人类有一种强烈的“失去控制”的感觉,因而在思想上和生活中对“秩序”的需要更加急迫,从而使“设计”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与此同时,设计自身也正经历着“质”的变化。进入后现代,特别是伴随着“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日益暴露出的弊端,使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开始越来越追求“一种开放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在后工业社会中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换句话说,设计正努力向艺术靠拢,也同艺术一样,随着不确定的情感制造一种不确定的和时时变化的东西。

(二)“教学环境”的厘定

对“教学环境”的定义很多,有从教育目的出发的,可以称之为“取向说”,如“教学环境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①有从客观前提出发,可以称之为“现实说”,如“教学环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②也有人纯粹揭示其物质因素,或强调心理因素,或两者兼顾等等,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几乎所有的定义中,其范围总限定在班级,变成了“班级教学环境”。事实上,随着教育时间由特定变为终身,教育空间由师生面对面传授增加到远程教育,课堂由教室所规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群体形成的固定的班级概念日益淡化。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环境的空间在无限度地扩大,教学环境的变异性越来越大,其生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教学环境设计方法”主要局限在“班级”加以论述。

二、教学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

教学环境设计属于设计的一种,这里按照“谁来设计”、“设计什么”、“怎样设计”来分析一下教学环境设计的问题。

首先,谁来设计?时下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教学环境设计是否也存在或需要学生的参与?设计是一种带有极强个体意识的行为,它不同于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一种策略。设计的立足点是学生,其目的是使学生进入或参与到设计的环境中,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过程,除设计过程是一种学习外,学生设计的结果则值得怀疑,教学环境设计却恰恰通过设计的结果――“教学环境”对学生思维、人格等有所影响,当然这种教学环境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师生互动,随着对学生反馈信息的不断获得,对教学环境做出不断的调整,事实上这种调整带有一定被动的成分,而设计虽需兼顾各种因素,却更多的是主观意志的反映。因此,只有教师有意设计的,同时能引起学生感应的,对教学效果有所影响的环境才是经过设计过的教学环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例题设计?一张地图、一块磁铁等在不同的教师手里就具有不同的教学功效,如有教师自上卫生课的第一天开始,就在黑板旁挂有一人体解剖图,表明重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个学期那幅图解都留在那里,不过教师从未提起它,最后期末测验,黑板上写了一道题:“列举人体各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而黑板旁的挂图被教师取下了,全体学生异口同声提出抗议:“我们从没学过这个。”“这不是理由,”教师说,“那些知识在教室里出现好几个月了。”学生们勉强回答了以后,教师便把试卷收集起来撕得粉碎,并告诫学生:“永远记住,学习不是学人家告诉你的东西!”

其次,设计什么?设计虽然趋近于艺术,但设计不可控的、不确定的环境,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必须抓住其灵魂。教学环境的灵魂是什么?如果说其呈现方式更多的是物质形态,那么其深层的应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是构筑教学环境的灵魂。

自由、开放的氛围是培养丰富人性或使原本丰富的人性不致丧失的前提。我们一再强调教育中师生的交往,但事实上,这种交往若不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依然无法视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交往,而这种平等必须是主体间开放的且给予学生以自由空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教师主导着教学过程,这是一种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要使得在彼此的交往中消除这种不平等而带来的影响,必须借助各种外在条件,教学环境便是其中之一,它可以使气氛变得轻松,特别是“场依存性”者易受环境的感染,而经常忘却自己的角色,从而以一个“本真”的“我”面对他人(教师或其它学生)。

最后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便是怎样设计?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设计活动具有科学的、艺术的和技术的多重性质,因此在教学环境设计时应具有个性,富于弹性。

“具有个性”,应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教学主体及其对象的不同,教学环境应有所变化,如位置的排列、教室环境布置等等。目前的中小学,都是固定座位,除了因考虑视力或人际交往方面的因素而作的每两周调一次座位(组与组的位移)外,未见有为了上不同的课而出现大规模的位置调整,教室环境布置也是一年四季都是如此,且游离于教学之外,谈不上设计,故本身构不成对学生产生影响,除了缺乏变异性外,其不同班级、年级之间几无差异。就拿班级而言,在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时大概更多的是关注班级作为一种“大生产”组织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价值,事实上,班级具有“内指向性”的生存目标,是其成员――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成,而是需要借助于群体生活的环境。③既然班级具内在指向性,其组织本身就具有个性,在教学环境设计中就应充分挖掘这一因素,同时不能忽视教师自身,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环境”,他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不能过分受教师角色的局限,而缺乏特色、风格。

“富于弹性”实是暗含着前已提及的“设计是一策略”的思想,或者也可把设计看作是一发现机制,所设计的环境更多的类似于陷阱,带有一定的诱惑性。如同走迷宫,把学生领入迷宫,至于如何走,就要看每一位学生了,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这便是有弹性的表现,并且通过此发现学生的某些学习方法、内容、性格等方面的特色。当然这里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点拨,这里的有弹性是教学环境设计不同于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骤都已安排好,是一种对教师而言确定的设计,而教学环境设计,是一种模糊的、泛化的,教师知道并明晰有这一环境存在,学生是否体验到、体验的程度如何、何时体验到等等都是不明晰的,且受到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都不能确定和控制。

三、教学环境设计的方法

在上文“怎样设计”教学环境时已提及,但上文是从观念层面谈设计所秉承的思想:“个性”与“弹性”。在实践领域虽无法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但借助以上思想,改善目前的教学环境,使设计能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能关注活生生的人,从而使“设计”理念得以在实践中有所显现。

(一)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室内光线、温度、空气、声音、颜色等因素构成了室内物理环境,这些物理环境尽管是无形的,但却能深刻有力地影响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香港学者郑燕祥曾对教学环境中几种主要的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其理想的设计要求作过简要、系统的总结。⑥

事实上,在贫困山区,教舍大都破陋不堪,更不用说顾及其它装饰,因此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因地区制宜,即在硬件建设上应合理、恰当、科学。

(二)班级心理环境设计

班级心理环境通常指一种氛围,即班风,除了形成正确的集体目标、集体舆论与规范、集体凝聚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外,应注重动态的班级心理环境设计,主要方法有把握课堂的即时情境、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调整活动内容与策略等。

就课堂的即时情境而言,所谓即时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发的一些短时存在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教学内容、师生心境、精神体验、教学态度、师生交往及其它课堂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种情景虽然短暂,但却往往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影响师生的课堂表现。

就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而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爱与期待,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有助于形成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可以达成师生在教学活动有的默契,形成课堂教学中独特的审美氛围,而这一切正是班级心理环境设计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策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及活动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在随着活动的进行不断变化,教师要想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使课堂心理环境保持良好状态,应不断地从学生的情绪、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等方面捕捉各种反馈信息,这是教师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因此课堂中学生与教师都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使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也应随时捕捉信息,同时应准备好几套方案,以便适时调整。

(三)课堂座位编排方式的设计

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充分利用不同座位模式的特点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满足不同课程和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是教学环境设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不同的座位组合,形成不同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科目,灵活地加以编排甚至在此基础上,结合需要加以创新,如伞状空间、多元空间等。力求使座位编排与教学活动性质及参加人员这三者协调一致,使教学活动在相应的座位模式下获得最大效益,使学生在相应的座位模式下获得最大的自由空间(不仅有外在物理的也有内在心理的)。

(四)教学设施的设计

在实践中,设计精确合理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节省教学时间,降低教学难度。例如,视听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化快为慢、化动为静、化小为大等特殊技巧表现一般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事物和现象。另外,设计良好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比较简单的教学标本、挂图乃至较为复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如何综合利用?特别是对于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教学,如何进行人―机配合、如何挖掘计算机的潜力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设计,纯粹地利用多媒体缺乏情感交流不符合教育规律,一味地撇除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更是不合时宜的。当然在观念上也应把握好,手段并非越先进,教学效果就越好,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利用教学手段,目标不可本末倒置,将教学手段作为教学内容本身,或只重形式而轻内容,这更是万万要不得的。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这是一个古老的教育命题,如果说,此处的环境未有任何倾向性的话,那么教学环境则是需要精心设计,意在向善的,其依赖于设计主体――教师的智慧和热情,我真诚地希望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能日益健全,尤其在实践领域,这种作为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教育环境受到教育者的足够重视,从而能够真正花费心力用于设计中,并在设计过程及设计结果的展现中体验其间的快乐。

注释:

① Sheralyn S・Goldbeaker,Values teaching,National Edue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976.

② Barry J・Fraser classroom Environment,Croom Helm Ltd,1986.

③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78页.

④ Frederick G・knink,Designing Produ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Fechnology Pub lications,Inc.1979.

⑤ 毕世响.艺术与境界.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3月,第28页.

⑥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上一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让课外作业走进生活 下一篇:职业中学会计电算化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