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二、三、四”

时间:2022-08-30 09:24:16

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后练习到底有没有用,怎样运用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阅读、理解、感知和运用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关注、研究并破解这一问题,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步探索并尝试运用了“二、三、四”的模式,发挥了课后练习的最大化效能,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浅见。

“二”:就是从必要性和拓展性两个方面,充分认识语文课后练习“不可缺失”的地位。

课后练习要不要?答案是肯定的。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课后练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语文课文的补充和自然延伸,是学习语文“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能不能发挥好课后练习的最大效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阅读、理解、感知和运用等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老师要从自身出发,认识到有效运用课后练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和引导学习自觉、正确的对待课后练习,通过课后练习起到“举一反三”和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至少要从两个方面认识到语文课后练习不可取代的地位。只要认识提高了,才能从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步地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效能。其一,充分认识课后练习的必要性。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由课文、语文知识练习三部分组成,其共同特点都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课后练习是对通过选文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的阐释和补充,有助于检验学生一课学完后的小阶段成果。科学的练习应该是一座桥梁、一道梯子,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彼岸。所以只要从认识上解决问题,才会更加重视课后练习的运用。其二,充分认识课后练习的拓展性。一般情况下,语文课文练习是少而精,富有启发性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组织和编排比较灵活多样,给教学留下了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其中练习题的设置都有一定的启发性,其实只要认真对待,并不太难,而且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性。

“三”:就是把握好预习、感知、吸收三个环节,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珍珠串链”的功能。

语文课后练习是学习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是架起课文内涵和课外延伸的桥梁纽带,更是学生从预习、感知、吸收三个方面,增强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

一是善于运用课后练习预习课文。课后练习是学生预习课文的一种有效引导,根据练习的提问,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逐步了解课外的各方面知识。在预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好工具书。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帮助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课后练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学生探究释疑的能力。

二是善于运用课后练习感知课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后练习,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板书,把一些重点内容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形成互动,增强学生对解决课后练习的能力。以《再别康桥》为例,教师板书“作别 金柳 青荇 潭水 放歌 沉默 告别”,再板书“低沉,高潮,低沉”,再用箭头标出情感发展思路。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课外板书的设计,既精心考虑了课文内容的科学性,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巧妙地把课后练习的答案以条线的形式予以勾勒,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内涵。

三是善于运用课后练习吸收知识。职业教育中的课后配套练习《单招零距离》,是唯一的省编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学生助学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劳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四”:就是结合训练重点、语言特色、预习提示和延伸练习四个重点,充分把握好职业中学语文教材“雅俗共赏”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结合课文的训练重点、语言特色、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四个重点,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好语文,让职业中学的学生语文内涵和素养得到真正的有效的提高。

一是在运用课后练习中要注重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

二是在运用课后练习中要注重结合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还是以第一册《荷塘月色》一课为例,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动词“泻”“浮”“笼”,感受荷塘上的月色的朦脓。一些美妙的比喻、通感的运用,让学生读读,议议,品味其语言的优美动人。

三是在运用课后练习中要注重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预习提示”中,三段文字分别交代了背景、主旨、表达方式。

四是在运用课后练习中要注重结合延伸练习。延伸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实践表明,“二、三、四”模式运用课后练习,既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又符合新时期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语文轻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上一篇: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组织艺术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