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册概述

时间:2022-08-30 08:22:18

【摘要】潮州歌册发源于唐代潮州、成熟于明清时期。源自潮州民歌中的“七字歌”。体裁上有两种:一种是“歌行体”,由“变文”演变成“弹词”,再演变成“歌册”。 一种是“传奇体”,大多改编自“宝卷”、“陶真”、“话本”及“鼓词”等。 潮州歌册主要分布于潮州、闽南和海外潮州人居住地,内容以佛经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在清代有一家专门印刷潮州歌册的商家叫“李万利商行”,印制、发行了大量的潮州歌册。潮州歌册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当时的潮汕人(特别是妇女)的欢迎。在潮州文化史上占据一席相当重要的位置,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潮州歌册面临濒危,需要各级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潮州歌册;概述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34-02

在潮州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中有一朵民间文学之花——潮州歌册,它如一首长篇叙事诗,又如一部诗歌体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吸引和影响着当时的潮汕人(特别是妇女)。由于潮州歌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得它成为潮州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独特的样式,在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最有资格姓“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潮州歌册的历史渊源

潮州歌册是一种发源于潮州,流传于潮州、闽南和海外潮州人居住地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长篇叙事韵文。属曲艺作品中的说唱文学。它音韵整齐、通俗顺口、可唱可读,富有潮州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的欢迎。

潮州歌册发源于唐代潮州、成熟于明清时期。源自潮州民歌中的“七字歌”。

潮州歌册也叫潮州歌文,也有人称为“潮州俗曲”。早期的潮州歌册,是由“七字歌”演变而成,体制不大,篇幅短小,容易记忆,可以通过口头流传开去,所以大多是用“韵文”演唱,也仅是“吟颂”或“颂唱”。接着这种形式很快被发展壮大,体制逐步由小到大,篇幅由短篇到长篇。体裁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歌行体”,由“变文”演变成“弹词”,再演变成“歌册”。 一种是“传奇体”,大多改编自“宝卷”、“陶真”、“话本”及“鼓词”等。

2 潮州歌册的分布地区

潮州歌册分布于潮汕地区(潮州、汕头、揭阳)、汕尾的海陆丰,福建的东山、诏安、云宵,梅州的丰顺、大埔及传播到海外潮人区域等。

3 潮州歌册的历史演变

歌行体的潮州歌册大多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在唐代,潮州建立开元镇国禅寺,佛教盛行,“变文”也流传开来。所谓“变文”,即变佛经本文为通俗文学的意思。即由僧侣向群众宣传佛经教义的“俗讲”底本。起初是以佛经为蓝本改编成通俗的韵文,讲的是佛教故事(如《维摩诘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接着,本地民间艺人根据佛教教义,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编写成新的变文(如《王昭君变文》,逐渐形成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词。其形式是散韵结合,边讲边唱,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之后,人们说唱这些变文时,配一弹拔乐器自弹自唱,这就是最初潮州弹词的雏型。早期弹词以佛经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并多以抑恶扬善为其主题,《明洲二曾》就是例子。

到了明清时期,弹词在潮州非常盛行,但是由于演唱弹词须有一定技巧,且要有乐器伴奏,故不易普及。同时,弹词抄本在传抄中又多有错漏,不易保持其完整,因此一些热心的民间艺人,着手整理弹词本子,于是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弹词刻本,这些弹词刻本既可作阅读又可供朗诵,又不用弦乐伴奏而独立存在。因而很快在民间流传。书商见销路甚佳,也就大量刻印发行。这些刻本一般都标有“全歌”字样,如《刘明珠全歌》等,群众称这些刻本为“歌册”,潮州歌册就是这样从弹词中衍变而来的。再者,潮州弹词衍变成“歌册”,也受“外地弹词”的影响。由于明清时期潮州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一些“外来”的“外地弹词”也被改编成“潮州歌册”。如潮州歌册《再生缘》的祖本就是弹词的《再生缘》,该歌册还在封面的编目上冠以“弹词”二字,说明是从弹词移植的。学者萧遥天认为:“弹词入潮州,唱为潮音,称歌册……”。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潮州歌册体裁属“传奇体”的,也从历史演义、木鱼书、宝卷、杂剧、传奇戏曲、小说等各种形式移植改编。如《东汉刘秀》由《东汉演义》改编;《二度梅》据同名木鱼书改编;《何文秀》根据民间传奇《何文秀玉钗记》改编;《白兔记》根据南戏《白兔记》改编。《珍珠衫》根据《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一卷)改编。《卖油郎独占花魁》根据同名话本小说(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改编。这些“潮州歌册”也有人称其为“潮州歌文”、或“潮州俗曲”。经过长期不断丰富和发展,潮州歌册已成为潮汕地区民间文学中一种独立流行的文学形式,形成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

4 潮州歌册的内容

潮州歌册内容相当丰富,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光长篇的《隋唐演义》就有七十四卷十二册,四万万千句;还有《双鹦鹉》五十卷十册、《粉妆楼》五十三卷九册、《五虎平西》二十七卷七册……,中篇的则不计其数,较流行的有以歌册形式写的《报花名》、《报鸟名》等。潮州歌册的内容按种类可分为:

(1)根据历史演义小说改编的故事,如《隋唐演义》、《十八寡妇征西》《下南唐》等。

(2)公案故事,如《大红袍》、《小红袍》、、《七尸八命》等。

(3)乡贤(潮州名人)故事,如《刘龙图》、《翁万达》、《方大人》等。

(4)才子佳人故事,如《临江楼》、《吴瑞明》等。

(5)民间故事,如《英台仔》、《苏六娘》、《张古董》、《龙井渡头》、《三义女》等。

这些内容的主题思想:以弘扬爱国主义、歌颂清官,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其主流。

传统潮州歌册《刘龙图》,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刘龙图》是根据宋朝龙图阁太学士刘昉的事迹创作的。据《潮州先贤象记》记载,刘龙图名昉,字方明,潮州城郊东津乡人,宋宣和六年进士,授左从事郎,后改作宣教郎,礼部员外郎,为人刚直不阿,不附和议,被奸佞所劾,改任地方官,三帅潭州(今湖南长沙),一临夔府(府治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修武侯八阵图及杜甫故居。镇抚之暇,研究医学,集古儿科医籍,编成《幼幼新书》三十八卷传世。歌册《刘龙图》对刘昉的为官清正、不趋炎附势、关心民生疾苦等优秀品质给予很高的评价,对他为潭、夔二州人民所立下的丰功伟绩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上一篇:体育舞蹈与大学生身心需求 下一篇:对英语“学困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