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

时间:2022-08-30 07:02:42

高考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

2014年9月浙江省新高考试行方案颁布。在新高考方案中,化学作为选考科目,每年四月、十月进行两次高考。学考的学生很多选择高二的十月份考试,这样教师必须在高一将必修的3个模块(《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全部新授课程结束,甚至再提前,以便留出时间对3个必修模块进行复习应考。选考化学的学生最迟要在高三的十月和四月参加选考考试。这样教师至少要在高三的十月学生考试前结束新授课并完成5个模块(《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的复习。这样在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学考教学时间缩短为一年多一点时间,选考教学时间缩短为两年多一点时间,教学进度较过去大大提前,导致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冲突。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教学进度基本确定的情形下,教师只能在处理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把握好教学内容深广度,提高教学效率,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析。

1.准确理解《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本文简称《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高中化学教学、学业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依据,《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两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新高考中的考点和要求。

(1)必考题考点对《化学1》中“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和“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内容不作要求;《化学2》中“电解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电解CuCl2溶液的原理及电极反应式、原电池、电解池的判断”等内容不作要求;《化学反应原理》只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和盐类水解作必考要求。

(2)对同一考点,如出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要求不一致,则应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如《必修2》专题3第一单元,对“根据有机物中各元素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考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发展要求,考试说明列为必考b级要求。在《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电解池”是作为发展要求,而考试说明对工业电解法制氯气是必考a级要求。此外,还应及时学习新的《考试说明》,注意变化点。如《必修1》专题2第一单元,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考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是发展要求,考试说明(2014版)作为必考b级要求,考试说明(2015版)又只为选考要求。

(3)当同一考点在《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出现要求不一致时,应以《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中的要求为准。如《必修1》专题3第一单元,对“Al(OH)3的性质”是发展要求,而《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要求能比较“NaOH、Mg(OH)2、Al(OH)3的碱性强弱”。 在《必修1》专题4第二单元,对“铵盐的性质与用途”是发展要求,而《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三单元,对NH+4水解又是必考要求。在《必修1》专题3第三单元,对硅的晶体结构不作要求。在《必修2》专题1第三单元,对“石英的微观粒子的排列方式”是必考要求等。

2.深入研究新高考试题,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高考作为高校招生选拔录取的主要依据,其试题在命制上往往能够体现当下教育的要求,考查内容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教师应深入细致研究新高考试题,领悟新高考理念和命题的要求,指导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浙江省已分别在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进行了两次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教师应深入细致研究这两次考试试卷,统计试题各题的考点,找出试题的考点分布。从分析来看,学考侧重对《必修一》的考查,其次是《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考查较少。选择题都是基础题,学考四道非选择大题,分工明确,考查四大块知识点:简单有机合成、无机推断、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比较发现2016年4月试题中有机合成、化学计算两题较2015年10月的难度稍有加大。学考考查的多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多数题难度不大,少数题稍有难度,个别题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落实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意把握教材的广度,不要因为教学进度紧盲目去掉课本中一些自以为不重要的考点。

加试题有三个大题,涉及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及元素化合物。2015年10月试题将化学反应原理融入无机推断和化学实验两道题目中,2016年4月试卷则将化学反应原理设为完整的一道题,考点涉及到模块的全部专题,删掉了无机推断。有机题两次试题的模式基本相同,内容都是涉及有关芳香族化合物的药物合成。题目都是利用所给的信息和已学知识进行推断,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书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书写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有机物性质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题干中所含物质的合成路线设计。化学实验题涉及的原理是课外的,但考点是课内的,注重化学实验基础和基本技能及研究能力的考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复习应考时,要使教学的深度恰到好处,应加强对考试题型的训练,让学生适应新高考题型,提升高考成绩。

3.细致钻研教材,提高对教材的认识度,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教材是系统阐述教学内容的教学蓝本,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也是教与学的依据。因此,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1)准确定位教材知识在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程度的层次。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为识记、理解、应用。教师要明确每块教材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到a、b、c哪一个层面,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

(2)钻研教材,提高对教材的认识度,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在模块中有不同功能的教材栏目,体现了作者的编写理念,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吃透编写者的意图,准确把握处理好教材内容。对教材要达到“懂”“透”“化”,“懂”是指理解教材,“透”是指对教材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是指将教材的精髓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观点。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挖掘教材的深广度恰到好处。若把握不好教材的深广度,则会出现该详细讲的重点内容没有挖深掘透,拓展不开,讲不到位;考试要求不高的内容,反而大讲特讲,耗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事倍功半。

(3)加试题限定选修的《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和《化学反应原理》,有许多考点与《必修1》、《必修2》中必考的考点重复。所以,对于选考的学生,可以对这5个模块的相关考点进行合理整合,节省教学时间,使教学科学、合理、有效。如《必修2》中“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专题与《有机化学基础》中“常见的烃”、“烃的衍生物”整合,《必修2》中“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专题与《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整合,《必修1》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化学》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整合等。

4.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新高考改革下,选考化学高考可报考专业达83.5%,这样导致较多学生选考化学,包括化学成绩偏弱的学生也选考化学。从分班情况看,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分在偏理的班级中,化学成绩偏弱的学生分在偏文的班级中,不同班级的学生化学成绩差异较大。在此背景下,不同学校间进行联考,要求教学同一进度,同一学校集体备课更是要求不同班级教学同一进度。对于在低一点层次学校教化学成绩差的班级的教师情何以堪?疲于奔命跟进度吧,会导致贪多嚼不烂,学生消化不良,收获无几。不跟进度吧,很可能长久下去完不成教学任务。在此情形下,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以为应立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对化学成绩差的班级应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和教学难度,不要一味和好的班级攀比,那样会使所教班级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对化学成绩好的班级可适当增加教学难度 ,让学生“吃饱喝足”,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有专家认为,要70%以上的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才是合理有效的。

5.分层作业,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化学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用(有机营养物的性质和功能)找到了出口。可以说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化学研究情景, 将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学生迁移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平台。新课改下,不同班级学生化学成绩差异较大,教师再实施过去集体备课的作业模式,同一作业,已无法兼顾不同班级学生学习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作业的深广度。笔者通常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作业。若班级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则除设计双基作业外,还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点的题目,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若班级学生基础较差,则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删除过于繁难的题目,降低作业要求。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分出适当的层次,做出不同的要求。总之,设计学生作业时,注意作业的深广度,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

综上所述,教师要以《化学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深入研究新高考试题,把握考点,细致钻研教材,提高对教材的认识度,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来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打造“适度课堂”,顺应新高考,进行有效教学,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收稿日期:2016-06-15)

上一篇:探讨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下一篇:女性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特点分析及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