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外的创新

时间:2022-08-30 06:09:58

设计之外的创新

针对现有市场的调查反馈和潜在客户的研究都证明,创新造型对于整个车型的竞争力之重要性,特别是对于竞争充分的市场来说,同档次车型的机械性能处于接近的水平,创新的、独特的造型就显得更为重要,甚至成为消费者对比选择的主要因素。

不过谈及创新,人们总是关注狭义的造型创新,有冲击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前脸,具有独特辨识性的侧窗轮廓,耐人品味的车尾,都因此成为开发设计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其实作为“形诸外”的造型设计,更需要有“形诸内”的深层创新来支撑。

犀利而纯净的新光源大灯,依靠的是先进的光电和材料科技,是具备真正探索能力的供应商多年的深入研究,若只是单纯模仿几个眉眼或者塞几颗LED,显然难以达到惊艳全场的效果。

锋锐脱俗的侧面腰线,依靠的是多序冲压工艺,是整条冲压生产线的装备换代和更新,否则就只能是软绵绵肉唧唧的效果。

反馈适中手感细腻的旋钮开关,则依靠数十人的专职团队精细入微甚至是夸张程度的繁琐工作,做个圆柱倒个圆角喷喷漆加点阻尼就想完工?那就只能是三十年前收音机旋钮的手感。

舒适宜人的内室座椅,必须依靠优秀的骨架结构、不同物理特性的泡沫材料组合、触感嗅感良好的织物或真皮材料乃至精准缝纫的做工,若是以为汽车美容装饰店的高级技工就能包出来,那就让人笑掉大牙了。

这些例子都是设计之外的环节,但却直接决定着造型设计创新的成败。事实上,这也正是目前自主设计与国际水平的优秀设计差异之所在。乍一看起来,我们的设计创新做得挺不错,可仔细品一品、摸一摸、闻一闻,品质感立马就下来了,所谓创新也就变得有点讨人嫌——越看越扎眼。

精细化设计、抓住存在于细节之中的魔鬼(抑或上帝)都是针对此提出的解决之道,不过,很多人还是陷在误区之中,即只是关注具象意义上尺寸和形体的细致入微,对抽象意义上设计之外的因素依然忽略。

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才有可能解决设计品质的差异,最为核心的便是转变造型属于美化和装饰的老旧思想,逐步提升造型设计在整车开发中的统领地位。

KIA品牌靠设计快速崛起的故事总是令人津津乐道,彼得·希瑞尔也已成为普通消费者熟悉的名字。难道真的仅仅是依靠设计大师的手笔了得便能提升一个品牌?当然不是!身居总裁高位,掌控一切资源,这才是产品设计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的更深层原因。敢于让一个设计师当家做主,应该说雇拥希瑞尔的那些人才是具有最高创新精神的“设计师”!

当然,并非一定要让设计师去当老板才算创新。设计师只是希望利用更多可能的资源来具现自己的创意和方案,这类人往往对老板的权力没什么兴趣,其最关注还是创新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所以通过开发理念、体制和流程的创新,保障设计实现过程中不走样不打折,就是对设计最强大的支持。

相对于具体车型的设计创新,宏观的品牌和产品线规划更加需要创新。成功品牌关于未来前瞻的策略制定周期一般都是20年以上,在如此长的未来时间内,品牌的定位和取向,各个车型的新陈更迭,产品线的丰富程度……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划。

由于面对漫长的周期、巨大的风险考虑,这种策略规划不仅需要翔实的历史数据和长期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常的智慧,属于战略意义上的高级设计。

设计策略为品牌不同时间阶段的造型创新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更为每个车型的更新换代给出了明确的设计方向,无论是谁做设计总监谁担当主设计师,都必须依照这样的基本规则做创意。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大品牌的设计数十年间不断创新但始终脉络清晰的原因。如何组建队伍设定纲要,以贯彻执行和监督实施,这其中的哪一步不是高级别的创新之举?

营销方面的创新则是出于产品设计完成之后阶段极有意义的工作。没有哪个品牌旗下所有车型都是有足够的设计卖点的,尤其是那些支撑主要产量的大众化产品,往往设计比较中庸平和。例如老款的赛欧和凯越,其实都不是什么有特色的创新之作,只不过从机械性能和实用方面上讲是不错的水平而已,但“十万元家轿”、“白领专属座驾”的定位和宣传却让两款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不就是营销上的创新吗?它可以和产品的设计创新一样有力度,而且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中,甚至可以更强。

上一篇:简单粗暴的限制 下一篇:更重要的特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