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时间:2022-08-30 05:28:09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从基本做起――养成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划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二、夯实基础知识――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写作的障碍。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注重师生互动――养成学生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

四、启发学生思考――养成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五、万变不离其宗――养成学生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读书破万卷――养成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

七、启迪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八、提升写作能力――养成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上一篇: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课兴趣的方法 下一篇:转变后进生构建和谐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