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如何创造99.999%奇迹的?

时间:2022-08-30 05:22:51

香港是如何创造99.999%奇迹的?

在香港回归大陆15周年之际,内地记者就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采访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周回答说,几年来内地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

正如宁可自己饮水质一般的自来水也要将万绿湖这种优质水源供港,在内地多年来食品安全陷入“灾区”——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非法添加剂等毒物肆虐,弄得百姓举箸茫然、人心惶惶的情况下,内地供港食品仍能保持“特区”特色,安全率比千足金还高两个级别,99.999%不啻是一个世界级的“奇迹”!

香港700多万人身上发生的“奇迹”,想在13亿人身上复制暂时是不现实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人口都是个大问题,产品安全亦然。但这个奇迹也让内地公众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哦,原来食品安全并非像某些官员、专家所说的那样,比登天还难!这一奇迹,与香港方面的严格监管不可分。

让我们走进香港,去探寻他们创造奇迹的奥秘吧!

“孔雀石绿”催生食品“身份证”

2005年,香港在食品中检测出孔雀石绿,香港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事件促使特区政府就原有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进行全面评估,并于次年成立“食物安全中心”。食物安全中心的服务范围广泛,包括食品的进口管制及出口验证、屠宰房及食用动物监察、食物风险管理及评估等。2011年3月30日,特区又通过了《食物安全条例》,规定食品进口商及分销商须向食物环境卫生署登记,以及保存交易记录;零售商须保存购入来货记录;活水产及保质期为3个月以下的食品,交易记录须备存3个月;保质期超过3个月的食品如罐头等,有关记录则须备存两年,以便有关部门掌握整个食品生产和销售流程,从而追溯来源(也就是说为每样食品办理了“身份证”)。这确保了政府在处理食物事故时,可有效追踪食物来源,迅速采取行动。出海捕鱼的渔民也在监管之列,以便能有效地从捕鱼记录中,追溯及查悉有毒水产(如含有雪茄毒素的海鱼或毒带子的来源)。

多管齐下构建监管“防火墙”

——不让有毒食品上架。香港的食物安全法律体系完善,其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明确规定,任何人士售卖不适宜人类食用的食品都属犯罪。香港对食品行业实行牌照和许可证制度。对餐饮业、食堂、食品厂、卤味店、面包店等实行牌照管理,而出售部分食品则需要领取许可证。食品环境卫生署负责对牌照和许可证的发放进行审查,并定期对各食品从业单位进行巡查。监管部门从传统的偏重事后监管变为重视事前预防,通过日常检测来确定食物是否有害及有害性质和有害程度,并先期采取措施从而有效防范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当时国际上对三聚氰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安全指标,食物安全中心临危受命,率先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出各类人群三聚氰胺的最高摄入量,并成为几天之后特区紧急立法的依据。据统计,截至2009年,该中心平均每年抽取约6.5万份食物样本化验其安全问题,抽取7万余份进口家禽血液样本进行H5禽流感病毒测试。通过大批量、多项目的检测,食品安全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保证。

——加大巡查执法力度。香港食品安全监督检查采用“食品安全重点控制”的方法,食物环境卫生署按风险种类将持牌食物业分为三类对其进行日常检查。第一类(最低风险)为至少每20个星期一次,第二类为至少每10个星期一次,第三类为至少每4个星期一次。对持牌熟食小贩摊档则每两个星期检查一次,有需要时可增加检查次数。食环署根据食物场所不同的风险类别以及卫生水平差别,确定巡查次数,在巡查过程中,若发现违反条例者,给予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这些处罚包括推行违例记分制和警告信制度,一再违法者可能会被暂时吊销或取消牌照。更严厉的措施包括检控违例者、即时拘捕屡犯者以及向法庭申请封闭对市民健康构成即时危害的食物场所。以2009年为例,食环署巡查食物场所22129个,巡查了199025次,检控4295宗;暂时吊销牌照164个,取消牌照10个;检控无牌食物场所2573宗,发出封闭令1份;还对涉嫌非法屠宰的屠宰房采取了300次扫荡行动和监察巡查,对新鲜粮食店和街市肉档共进行了7200次突击巡查。巡查执法活动有力地震慑了各类违法行为,减少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职责分明协同作战。为保障食品安全,香港政府特别成立了食物安全中心,采用目前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即从传统的偏重事后监管变为重视事前预防。食物安全中心检测的食物范围广、项目全,通过评估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香港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相当清晰,行政部门负责行政执法并提出检控,判罚属法院的范畴,扣押嫌疑人则归警方负责。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可现场扣查有问题的食品,经检验后可直接对其实施销毁,食物环境卫生署无权直接处罚违法行为(包括对其进行罚款),但可将涉嫌违法者直接带往警署,由警方进行扣押。

——全民皆兵公众参与。香港的公众参与非常普遍和深入,政府也深刻认识到公众参与的极端重要性,设立了许多公众参与组织,提供了很多公众参与的便利条件,并立法保证。在政府层面,有食物及卫生局设立的专家委员会,其中由来自各界的代表,包括学者、专业人士、食物专家、食品业人士、消费者组织成员及其他专家组成。主要向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提供意见。在食物行业界层面,专门设立业界咨询论坛,定期举行活动,就各项食物安全事宜交换意见,讨论有关食物安全管制措施的课题。为保障公众参与,香港政府还实行完备的信息公开制度和提供完善的食物安全信息服务。如食物安全中心设立营养数据查询系统,储存超过4300款市民日常食用的食品营养素资料,供市民检索。

——信息公开及时有效。香港特区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公开,其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有:一是通过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网站公布信息。即每月定期一份食物安全报告和一份《食物安全焦点》;不定期各类食物检测结果,发现有问题的食物随时通过站内的“风险简讯”食物警报。二是通过其他途径告知市民,如新闻公报、教育小册子和业界指导等。此外,中心还通过讲座等方式宣传相关的食物安全知识,充分了解市民对食物安全的各种需求和投诉,加强和市民的互动。

——内外结合强强联手。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5月24日在港签署协议,这项协议包括加强药品及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和法规交流、产品注册及安全信息沟通、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交流、人员培训、中药材监管方面的合作、中西药临床试验监管方面的合作等。协议签署后的合作可大大提升内地与香港对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管理水平。

痛定思痛拾遗补缺“筑篱笆”

一、杜绝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纸上监管”。内地很多监管部门摆在面上的监管成绩一套又一套,实际的监管效果一点都没有,这是一种典型的“纸上监管”。必须依法彻查追究官员的失职渎职责任,否则“高度重视”就只能是虚伪的形式主义。其实实实在在的监管效果很简单,就是说厂家可以生产这样那样的非法不合格产品,但是进不了市场、卖不出去;只能自己留着吃,留着用,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生产了。

二、建立产品问题官员问责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追究相关事故责任人,尤其是相关部门官员的法律责任。虽然毒奶粉等事件内地也有官员受到处罚,但还是应该把官员问责制度化,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百姓的食品安全,否则很难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重视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建设。目前内地食品安全监管检测机构多头管理、部门分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未能有效履行支撑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职责。建议内地借鉴香港特区政府的经验,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对食品安全检测等机构进行改革和整合:一是单独设立现场检验检测工作组并科学布局;二是对政府各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分类整合;三是建立良好的协调和协作机制;四是全面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五是培育并发挥民间检测机构的作用。

上一篇:半月人物 第15期 下一篇:找回敬畏 第15期